甄先堯
馬驥、王躍是讀者喜愛的成都作家,也是我的朋友。近年來,他們一直致力於方言寫作,收獲頗豐。前者人稱“馬哥子”、“社會活動家”、“資格的巴蜀笑星經紀人”,此言不虛,成都人家喻戶曉的哈兒師長劉德一、散打評書李伯清以及諧劇掌門沈伐等就曾恭請馬驥經紀,作為千裏馬和伯樂,笑星不常有,而馬驥也不常有。王躍則自嘲“有張烏鴉嘴”,隔三差五就要溜進文壇,發幾句雜音,整出幾本讓人捧腹的休閑著作,盡顯草根作家的本色。
前些年,提起“王躍”這個名字,大多數人不能和現實生活中的王躍對上號,但一提起“老茶客”和“小茶客”,知道的人頓時就多了起來。可以說,王躍這個名字早已被他筆下那詼諧幽默、麻辣鮮活、諳於世事、令人忍俊不禁的老茶客和小茶客完全取而代之了——老茶客、小茶客即王躍,王躍即老茶客、小茶客。但又想,這其實乃是一個作家夢寐以求的幸事: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人們記住了作家筆下的人物,並將作者與書中的主人公畫上了等號。曾幾何時,一本《老茶客閑話》、一本《小茶客妙語》,曾在成都書刊市場一展身姿。
這兩部書的成功,極大地刺激了王躍的信心,他甚至在媒體麵前聲稱自己“50歲時要出版50種書”。這無疑是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不當“一本書作家”,而要著作等身。如此把自己祼露在公眾麵前,如此像一位鬥士一樣把自己逼上絕境,讓自己毫無退路,這正是王躍的性格。既然誇下海口,就要付諸行動,爾後,他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問世,那情景有如母雞下蛋。人們不再關心王躍,就像吃雞蛋的人不一定非要關心母雞,但卻一定要關心雞蛋的品質。當《成都批判》這枚“雞蛋”擺放在讀者的餐桌上,有人立刻從中嗅出了異味,於是緊鎖眉頭、唾沫四濺……其實,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品嚐《成都批判》這枚“雞蛋”,會發現本土作家王躍對成都這座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其實是情之深、愛之切,字裏行間,其拳拳之心殷殷可鑒。
與王躍相比,馬驥要幸運得多,從《散打笑星——抽底火》到《李伯清夜話》,從《巴蜀笑星檔案》到《成都散打》《老茶館笑話》……一路寫下來,讚譽鵲起,並且從未惹出什麼麻煩。不惹麻煩,讓馬驥看上去心安理得,並由此從容應對生活,一如既往地、自由自在地散打生活。馬驥做事情總是並非刻意,結果都是水到渠成。平日裏,他言語風趣收放自如,朋友們聚在他的身邊如坐春風裏,飲茶吃飯之間,各人都能喝到一碗適合自己的心靈雞湯。
如今,馬驥、王躍早已人到中年,哥倆趣味相投,在與雷文景三人合作出版了《成都百年百人》之後,二人再度聯手推出《少城軼事》一書。成都是一座風情絕佳的城市,這座“世界盡頭的大城市”
(維克多·謝閣蘭語),自張儀築城竣工之後,便雅稱“龜城”,其曆史之悠久,人文積澱之豐厚,在西南地區首屈一指。麵對這樣氣質獨異的城市,二人此次不再喜笑怒罵,不再閑雲野鶴,不再像從前一樣僅僅將自己的目光投向老茶客、小茶客這樣的個體生命,他們要觸摸這個城市的肌膚,感受這個城市的體溫,並向我們細數這個城市的流年與星辰。他們像兩位潛水員,更像兩隻大烏龜,深入龜城的底部,鉤沉打撈成都的曆史文化遺存和底蘊:街道,橋梁,河流,公館,飯店,寺院,商鋪,吊腳樓,甚至一段老城牆……讓我們在感歎中流連,在遺憾中珍惜,並由此更深沉地熱愛成都這座謎一樣充滿無窮魅力的城市!
感謝《少城軼事》帶給我們許多溫暖的記憶!祝福成都!祝福像馬驥、王躍一樣熱愛這座城市的公民們!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