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寬窄巷子百年生活追憶(1 / 2)

成都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的曆史文化名城,總少不了一些能夠承載這座千年古城曆史文化記憶的古老街區。如今成都城內的文化盆景已經不多,武侯祠、杜甫草堂和華西壩並稱為成都的三大文化名片;寬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則並稱為成都的三大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其中,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的地位更加明顯,被稱為成都第一會客廳。其實不管是文殊坊還是錦裏,或者是琴台路還是耍都,也不論是大慈寺片區還是改造後的寬窄巷子都與古老的成都生活相去甚遠。在這些仿古建築街上,這裏的房子是新修的,街道是商業化的,紅男綠女們享受的是自由愜意的快感,連老茶客們光顧的茶館也被酒吧、夜店、甜品屋、婚場、咖啡座、特色餐飲(其實就是洋快餐)、動感地帶、網吧和水吧、卡拉OK廳、遊戲廳等取代。成都人的休閑日子、慢節奏、老龍門陣和田園牧歌生活已蕩然無存,被所謂的“新生活”代替,所以這篇文章叫做“寬窄巷子百年生活追憶”,那些美好的時光已成曆史記憶的碎片,隻有靠一些追憶來拚湊。對於舊城的改造,麗江的老城、陽朔的老街、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前門和成都的寬窄巷子,似乎走的是同一條路線,一味地商業打造以吸引旅遊者。其實這是對本土文化的絕對否定,在那種熱鬧的背後人們已遠離了成都生活方式的本質,那麼原來的寬窄巷子是怎樣的呢?

寬窄巷子一直代表的是成都的市井生活、街坊生活和民間生活。它本來是成都遺留下來的成規模的兩條清朝古街。它處於鬧市之中長順街和同仁路之間,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組成。這組街區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是成都33條清朝兵丁街巷中僅存的幾條。成都在秦代就形成了大城和少城的格局,這種格局在隋唐時期曾繁盛過。明末清初成都老城毀於戰火,主要是張獻忠剿四川之後成都成了一座空城,近當代意義上的成都城是清初重建的,是一座小城,穿城(直徑)也才九裏三。康熙五十七年,千餘清兵永留成都並修築滿族人聚居的少城。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是由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間的四合院、門洞和平房組成。這裏幽靜而又古樸,每個院落中都有大樹遮陰,院牆上爬滿攀藤植物。這裏雖是旗人的聚居地,但其建築特征卻是北方的四合院的格局,縱橫的小巷也類似於北京的胡同,但它又是川西民居的改良版,不完全等同於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又不相似於成都別的區域的建築風格。真正的川西民居是吊腳樓、風火牆、堂屋、耳房的格局,而四合院則是三麵環牆,設三道門。大門是顯赫的門洞,它的兩旁有紅沙石嵌鑿而成的拴馬樁。有實力的主人還在門旁立有石獅子作為鎮門之寶。大門上有門神的畫像。宅門旁還有便門,專供清除糞水的人進出。二道門隻是喜慶大事時開啟,平時隻走兩側屏門。講究的人家在大門外還建有照壁以遮擋外人的視線。寬窄巷子中的院落因主人的身份不同雖有不同的格局,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每一個院落都大門緊閉,院牆高聳,路人很難窺視裏麵的情形。這種布局和建築風格不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築風貌的最後遺存,亦是北方胡同建築在中國西南大山深處的川西平原上的孤本。四麵環山的川西平原十分封閉,這不僅在地理環境因素上如此,體現在建築風格上亦如此。但在這裏的人似乎是盤踞蟄伏在蛛網狀的街巷中的某處院落裏,有高牆將其封閉,有一道道的大門將其緊鎖,然後在這樣的院子中的大樹下埋了無數的金銀財寶,他這才能夠心安理得地過他的安居日子,品著閑茶,擺著玄龍門陣,一杯濁酒、一碗回鍋肉和一出川劇折子戲,外麵的世界再精彩他也不知,院子外有盜匪剪徑他也不曉,這就是一牆隔世界之說。院落裏大院套小院,前庭套後庭,後庭開有第三道門——“後門”。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後門,斑駁的門扇與陳舊的院牆已看不出差別,這後門隻在戰亂和偷雞摸狗時才開啟,且開啟時得拂去門上的蜘蛛網,還得提防陳年的揚塵撲鼻而來嗆人咽喉。在寬窄巷子上的有些院落,前門開在寬巷子上,後門則出窄巷子,兩條巷子其實並無寬窄之分,隻是因為寬巷子住的多為達官貴人,窄巷子住的多為販夫走卒,顯貴住的地方自然為寬,平民住的地方當然就是窄,所以寬巷子並不寬,窄巷子也並不窄。這裏寫到寬窄巷子上的門,其實整個少城在門的設置上亦很考究。少城的大東門叫“迎祥門”,小東門叫“受福門”。今天的東門街是少城的大東門的所在地,小東門的所在地在祠堂街東口;小南街是少城的南門,稱之為“通阜門”;北門的正式名稱為“延康門”,在小北街地段;西大街為少城的西門,也是大城的西門,名為“清遠門”。在這些門內的街道,包括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共同組成了少城,居住的全是旗人兵丁,由此可見當年建城造街或起屋對門的要求是很嚴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