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寬窄巷子百年生活追憶(2 / 2)

在寬窄巷子中居住的旗人兵丁生活十分優裕,他們吃的是皇糧,而且清朝的規章製度十分森嚴,官兵一律不得擅離少城染指商業生意,靠每年在少城公園春秋兩季的比武大會,按比武成績優劣領取皇糧過日子。康熙盛世後,國勢衰落,致使隻會武功、栽花養魚、鬥雞走狗的八旗子弟家道中落,春秋大會後來幹脆停辦,過慣了優裕生活的旗人後代不得不找一些低下的活路來幹,以養家糊口,所以寬窄巷子也變得破敗。從現存的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來看,真正有價值的已不多,許多變成了大雜院,特別是在黃昏的夏日,遊人走在古韻猶存的巷子中,每個院子都在往外飄散著嗆人的炊煙,零落的街邊茶館中坐著含著葉子煙杆、留山羊胡子的老頭兒,大聲武氣地衝著殼子,並不時呷一口已經扯白的老鷹茶。潮濕的巷子裏散發著絲絲的黴味,婆婆大娘們提著菜籃子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互相打著招呼,影子正好投在泥巴碎石的老牆上,牆上的艾蒿在風中搖曳,這便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寬窄巷子生活的寫照。

殷實的人家生活則是另一番景象,以德門仁裏的布局為例,這是那個時代富裕的城民生活的寫真。院子不大,幹淨而實用。左右廂房對稱,中堂寬大,樓上是主人典雅的書房,居室陳設亦很考究。後院有專門的廚房和用人房,大門旁還有類似傳達室的偏房。院中花草點綴,亦有幾棵大樹遮陰,據說這是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場景,哪怕是放在現在也是非常生態化和舒適的。

當年類似於德門仁裏的院落都分上、中、下三種規格的房子,修於清朝年間的相對要寬敞一些,修建於民國年間的就要擁擠得多。像楊森、劉文輝等軍政要員都先後在此居住,據說蔣介石也曾光顧,他們看中的無疑都是這裏的幽靜和隱蔽,青瓦古巷,一個院子緊挨著一個院子,青磚牆、高門樓、花牆裙,沒有其他街道上一家接一家店鋪的嘈雜叫賣,亦沒有花街柳巷的那種妖冶和欲流,更沒有貧民窟的肮髒和破敗,有的隻是梧桐樹在平原柔風中的拂動,街簷下老茶館飄來的茶香和門洞裏麻將搓動的聲響。寬窄巷子的生活用一個字就可以概括:慢!漫不經心地度過人生的少年時光和晚年日子,年輕時可以出川遠遊,去奮鬥,去風風火火、熱熱烈烈地打拚,等有了一點積蓄,上了一點歲數再回來重溫舊習。這裏的院落上感天靈,下沾地氣,宅中有園,園裏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掛月,倒映於一潭池水,三五魚兒繞月而行,池邊二三佳人做著遊戲,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亦是人們推崇寬窄巷子生活的原因。

當年的井巷子中有一座法國式的小洋樓,據說是一大戶人家的私邸,後來成為教堂。成都雖然閉塞,但一百年前的洋人就已深入這處中國內陸的城市。成都的四聖祠街和華西壩都是洋房洋樓集中之處,在深僻的井巷子中也藏著一座法式建築,而且保護得如此完好真是一大奇跡。如今,以法式洋樓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小廣場,成為井巷子的中心,人們在狹窄的街道中穿行,突然感到一些空曠,也算是一種調節。

經過改造後的寬窄巷子將成都的院落文化分成三個主題:寬巷子以閑為主,針對的是懷舊休閑的人群;窄巷子試圖重溫“慢”生活節奏,以精品生活為主題,吸引這一類的客群;井巷子追求的是成都人的新生活,是寬窄巷子的現代界麵。但是,如今的成都本地人已經很少再走進這幾條街巷,那種街邊茶館一元錢一杯的三花茶早已不複存在,老樹下的樹影也不再斑駁,更沒有老花貓懶懶地盤在你的腳下打盹兒,鳥籠子也不再掛在梧桐樹下,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確實有女孩在繡著蜀錦,晚上還有皮影戲在表演,木偶戲的夜場也在開演,還請來了書法家在即興手書,可惜這些全是作秀,是演給旅遊者看的。成都人不看這些演出,更不會走進精品酒店去開洋葷,去休閑館、企業文化會所享受SPA,去咖啡夜店泡幾十元上百元一杯的咖啡,去歐式酒吧喝那種色素加香精的紅酒,吃得滿嘴紅色走出來對人說我們在過老式的舊生活?!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成都人隻能在掌故中追憶逝去的老時光,古風不再,猶有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