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店後廠
成都最早的繁華並不在春熙路,而是在東大街。那時東門的水碼頭還在,進出城可以乘船,那時的碼頭很大,很繁華。有很高的石梯,販夫走卒在石梯上穿梭,有客棧和堆場,當時水東門、九眼橋、水津街和青石橋都是著名的碼頭所在地。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東大街都是成都的商業第一街。這種情況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至宋元以來,一直到明清,東大街一直都是成都的繁華所在。東門碼頭不僅是絲綢和茶葉的啟運點,也是木材的躉場,河岸邊的木材堆積如山,等待卸貨、上貨。在沒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年代,水運碼頭就顯得尤為重要。上好的木材,如楠木和杉木都運往江南作為建築之用,特等的木材如紅木等則運往沿海作為打造家具的原料,最次的雜木等是成都市民的日常燒火用柴,這種情形在“水津街上的柴店”一文中已有描寫。東大街之所以能夠成為成都的商業首街首先得益於交通狀況,這裏的碼頭直通重慶,不管是走水道還是走陸路都要從這裏出城。成都的古城牆非常有氣勢,在成都東大街的盡頭,距府河兩百米遠的地方,屹立著古城東大門的門樓。這門樓就是成都的東大門,明代時被人叫做“迎暉門”,意即它每天最早迎來朝暉。東大門是成都的交通要道,出陸路通龍泉驛,出水路通黃龍溪。北門通川陝大道,東門通成渝方向,皆為交通要衝。南門通的是南路各縣,並指向雲南,西南是川康大道,皆為經濟走廊。東大街之所以為重中之重是因為它擔負著長江貿易的重任。這條約一公裏長的老街上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全都是做大生意的,能夠在東大街上開店的人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搞不定的,而且還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要有袍哥紮場子,要不然不是因銀子欠缺而被掃地出門,就是被人黑吃了還找不到廟門。
在東大街上開得最多的是綢緞莊,成都本來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蜀繡的產地,中國西南,包括雲、貴、川、康等地的商人都要聚集成都,到東大街來辦貨;還有茶葉商行,這也是東大街上數一數二的店家,茶馬古道同樣是把成都作為起點,從這裏一直通往身毒(印度)、波斯(伊朗),到達西方。隨之而來的是開金銀首飾的店鋪,成都的闊少貴婦誰沒有幾樣貴金屬的細軟,有錢人一多,就養活了許多金銀首飾店。賣布匹的生意也很紅火,這裏的布匹不僅銷往陝地,還要銷往東南亞。開皮貨莊的老板做的是大生意,皮貨一來就要壓大筆資金,貨源來自四川周邊各省,靠馬幫運貨。馬幫進城陣勢浩大,吸引著逛街的城民,最受益的就是那些小叫花子,一個個拎著筐子在馬匹身後撿馬屎,因馬屎不能當街拋撒,拉出來不趕緊撿走是要被罰款的,所以叫花子們撿了馬屎就要去馬幫頭兒那兒邀功請賞,得幾個小錢去買烤紅苕,專拈軟和透心的,吃得齜牙咧嘴,一天的生活也就這樣打發了。
東大街亦是川紙字號的集中地,當年最著名的紙廠是“嘉樂”紙廠,成都的店鋪以賣嘉樂紙而自豪。
買家問:“是不是樂山來的貨?”賣家答:“正宗。”
於是買賣就成交,因為一提到樂山的嘉樂紙買家就放心。宣紙則產在夾江,夾江的宣紙不僅在四川出名,在江南亦有名氣。蘇、廣等地的客商帶著那裏的特產,乘船沿長江上行,到達重慶;下瀘州,到達宜賓,進入岷江水道,從樂山上行至成都東門碼頭或九眼橋碼頭,將貨品出盡,再運上成都的綢緞、茶葉、皮貨、紙張等順水而下,從長江頭一直航行到長江尾的揚州一帶,這就是著名的長江貿易。成都自古以來就是長江貿易的起點,成都的東大街和後來的春熙路則可以稱之為長江貿易街。四川周圍各省的客商都要來“趕東大街”,把成都的東門人氣提得很旺。站在東城門上向城裏打望,從下東大街、西東大街,還有城守東大街、上東大街,約一公裏的範圍內,上百間的鋪子一字排開,那陣勢很是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