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滬上的秋天(8)(1 / 3)

但正在這個當口,“華盛頓九國公約組織”宣布要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11月3日,日本拒絕出席),主題就是中日戰。蔣介石當然沒傻到認為這個會能驅逐倭寇,但卻想通過該會使中國得到國際上的援助,這援助既包括道義上的,也包括實際的,再就是對日本的製裁。所以,11月1日深夜,蔣介石帶著白崇禧、顧祝同、陳誠再次來到前線,把先前下達的撤退令收了回來,希望一線部隊在上海再堅持一周,並把衛戍南京的教導總隊第1團和第3團也派了過來(這是最後一波增援上海的部隊),由總隊長桂永清親自帶隊。

朱紹良替了張治中後,指揮的中路軍沒什麼可圈可點之處,從戰局上看,該路軍隊的設置已沒什麼意義,於是蔣介石一紙令下,把朱調到甘肅省去當主席了,中路人馬交由右翼軍張發奎統一指揮。

這時候,中國軍隊幾乎都已集結在滬西地區。

各部隊長隻好再次下令進占原先放棄的陣地。

但士氣接不上了。打仗這件事,不談武器裝備和戰術運用,隻說士兵的戰鬥意誌,靠的就是一股氣。如果沒下撤退令,在上海浴血的士兵們,仍能以最大的犧牲跟日軍死磕。但撤退令下來了,戰鬥意誌就垮了一半。

日軍在猛烈炮擊和飛機轟炸後,開始從教導總隊和稅警總團陣地的正麵強渡蘇州河。

教導總隊的真正硬仗還在後麵的南京戰上。我們隻說稅警總團(團長黃傑,轄兩個支隊,6個團),他們一戰蘊藻浜,再戰大場,三戰蘇州河。

關於這支部隊,都知道是宋子文當財政部長時建的親兵,聽名字好像任務是搞緝私征稅什麼的,但最後卻成了一支正規軍。由於是宋財神的親兵,從一開始,士兵裝備就好,拿的薪金也多,1932年在上海還跟日本人較量過。雖然後來蔣介石把這個部隊收了過來,但部隊的風格沒變,玩的依舊是“美式”,想出任排以上的部隊長,得有美國文憑。

說起稅警總團在上海的表現,很多人極力誇獎,不外乎覺得這個部隊特殊,武器裝備好,士兵素質好,戰績也肯定好,其實還真不全是這樣。大場之戰,稅警總團也參加了,表現不但不突出,甚至還出現大規模無令後退的情況,稅警炮兵部隊甚至隻帶了點戰炮零件,就把陣地給扔了,這在“班長退槍斃班長,師長退槍斃師長”的上海戰中還真不多見。正因為發生了這樣的事,稅警總團兩個相當於旅長的支隊司令(王公亮、何紹周,後者還是何應欽之侄)被撤職。

當然,並不是稅警總團所有人都打得不好,第4團團長孫立人(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校雙學曆,安徽巢湖人)因表現突出,被任命為新的支隊司令(第2支隊,仍兼第4團團長)。孫給人的印象是:聰明、瀟灑、酷,作為日後印度緬甸戰場上的一號風雲人物,他堪稱抗戰八年中的偶像派。這裏說的偶像派,除了具備外貌和氣質外,還得有實力,都算上,孫立人肯定能進前三名。這前三名裏,另一個是張靈甫。至於第三個是誰,就不好說了。這一撥人裏,論綜合實力,王耀武是第一,但老王不屬於偶像派(雖然相貌也很周正)。

孫立人打仗有個特點,就是會使用預備隊。當時,情急之下,很多部隊長不留預備隊不是什麼新聞(華北天鎮之戰和上海桂軍反擊戰)。孫立人不僅留,而且會使,這就難得了。讓孫立人初有名氣的,就是下麵的蘇州河之戰。當時戰況極為激烈,日軍強渡之情景,可以看一段他們的士兵寫的日記(第101師團之荻島靜夫)。

天好不容易亮了,敵方的射擊達到了極致。從各個地堡和散兵戰壕裏麵射出的彈丸有如雨下,迫擊炮爆炸的巨大聲響震撼長空。我軍炮兵也開始還擊,還發射煙幕彈,飛機也趕來轟炸,真是撼天動地。第6中隊終於渡河不得,進退維穀。在敵軍猛烈射擊之下,隊長下了決心,命令本部繼續前進……工兵脫光衣服、光著膀子拚命撥舟猛進。此時是上午10時。河岸上,友軍死者的屍體疊了幾層,重傷員得不到治療,隻有呻吟苦撐……

孫立人率稅警總團在周家橋、劉家宅與日軍血搏,成為整個蘇州河之役中最激烈的戰線。

孫立人當然是用腦子打仗的人。當時有50多名日軍冒著彈雨像水鬼一樣從河裏爬了上來,藏到岸下的儲煤洞,我們這邊沒射擊角度,士兵們不知如何是好。孫立人叫部下找了4塊厚鋼板,派人以此為護牆,封住河對岸日軍的火力,然後用棉花包浸滿汽油,推下河岸去,將洞裏的日軍燒死,沒燒死的也給熏了出來,隨後用手榴彈將之擊斃。

到11月3日,蘇州河南岸的一所小樓被日軍的一個分隊偷襲占領,日軍躲在裏麵不時打冷槍。這時候,按命令宋希濂第36師來接防了,但宋師說:我們接到命令時,沒提到南岸有日軍,現在我們不能接防。

孫立人也沒廢話,說:那我們把這十幾個日軍消滅了,再把陣地給你們。

為了爭取時間,孫立人派人到總部取地雷,想爆破小樓,地雷取來後,已是4日淩晨。正當孫立人查看地雷時,一顆榴散彈在上空爆炸,孫立人倒在血泊中。

孫立人打得好,南京的宋子文和孔祥熙都很欣慰。聽說他負傷後,宋子文很著急,跟黃傑通電話,要他一定保住孫立人的生命,黃傑緊急派人把孫立人送到總團在上海租界設立的秘密醫院。孫立人當時蹲在地上,後背和雙臂被炸傷,9塊彈片進入體內,幸運的是當時他戴著鋼盔,沒擊中要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