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滬上的秋天(10)(1 / 3)

在李慕超帶隊終於過河的時候,在另一座橋前,最先開到上海的炮兵第10團團長彭孟緝(黃埔軍校5期,湖北武漢人)正對著河水大哭。為了阻止日軍過橋追擊,前麵剛剛退過去的一部分軍隊在橋上布了地雷,那眼前的這些德國戰炮怎麼過橋呢?最後沒辦法,彭孟緝下令:推入河中!

由於後撤的中國軍隊陷入混亂,跟向前追的日軍互相交錯,形成了三明治,一層夾一層。其間,有個令人扼腕的事發生:

11月9日,在離鬆江不遠處,日軍第6師團正往前追著,穀壽夫沒把兵力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成好幾塊,一時互相失去聯係,師團司令部進至一個叫佘山鎮的地方。當時護衛師團司令部的日軍不過五六百人,入夜後,有支上千人的中國軍隊從上海退下來,欲從餘山鎮奪路而走,與日軍發生激戰。黎明時,日軍向鎮子後麵的高地撤退,想占據有利位置,於是司令部一幹人往高地爬,穀壽夫這一年快六十歲了,多日行軍搞得腿腳也不太利索了,自己爬不上去,就叫身邊的人往上推他,他身邊的一名下士還沒伸手,另一名士兵先扶住了這個日後暴虐南京的屠夫,一手扶著他的腰,一手托他的屁股,總算把穀壽夫推了上去。很快天微微亮,穀壽夫身邊的衛兵再看剛才托舉他們師團長的那個人,竟是個帶著槍的中國士兵!他把周圍日軍說的日語聽成廣東話了,以致在夜色中誤入了敵軍陣營。

如果說中國士兵混入日軍中是無意的,那麼日本士兵混進中國軍中,當然就是有意的了。

很多中國軍隊需要通過青陽港公路橋往昆山撤,在過去一部分軍隊後,把守橋頭的第87師士兵要炸橋,正在這時第14師趕到了,不叫炸。第87師不聽,說我們是奉命執行任務,為了阻擋後麵的日軍。新任第14師師長陳烈(黃埔軍校1期,廣西柳城人)一下子就急了,說我們還有一個旅沒過來,你們敢炸?!僵持不下時,第87師的人說,你給我們長官打電話吧!但這時候找不到王敬久,於是陳烈就給在昆山負責部隊收容的第4軍軍長吳奇偉打,說現在不能炸,等我們的人過去再炸不遲,這個任務交給我們辦。

吳奇偉答應後,第87師的人才走。第14師把橋頭防務接過來後,又等了一天一夜,撤走了不少部隊,但第14師還有一部分傷兵沒到,正在猶豫還等不等時,混雜在撤退部隊裏的日軍跳了出來,從橋東頭發起突然襲擊。陳烈立即下令炸橋,但這時候電機點火裝置出了問題,炸藥竟沒爆炸,而又沒留導火索做後手,於是日軍一下子衝到橋西頭。

當時的情況是,鬆江雖然重要,但也沒重要到決定中國軍隊命運的地步。而青浦的作用不小於鬆江。如果決定撤軍後,在青浦放上重兵阻擊日軍,掩護大軍收容和轉進,仍可以爭取寶貴的時間。但慌亂中,青浦的作用被縮小了,隻放了少數部隊,而鬆江的作用被放大了。由於中國軍隊在青浦(到安亭)一線沒有強力布防,致使兩地輕易失守,隨之昆山不保。

夾擊之勢形成後的第6天,1937年11月11日,中國軍隊全部撤出上海,轉天藤田進第3師團開入市區,在已快成廢墟的市政廳前舉手狂呼,上海至此完全陷落。

後來,很多人抱怨中國軍隊忽略了杭州灣,使日軍輕鬆登陸。多少年後,回顧那段曆史,會發現:能不能作有效防守是一個問題。中國海岸線漫長,而海岸防守僅靠陸軍是不夠的,必須有海軍進行配合。

在當時,中國海軍的戰力幾乎為零,製海權無從談起,而日本海軍的實力卻是世界一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軍隊的防登陸能力無從談起。這是無法超越的曆史局限。中國唯一能做的,是在海岸線的橋頭陣地布置兵力,但正像上麵說的那樣,由於海岸線漫長,實際上也是防不勝防。從戰術角度來說,下村定足以憑借此役名垂世界戰爭登陸史,在前線的柳川平助也僅憑此一役,蓋過了他之前所有軍事生涯中的輝煌。

在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中國陸續投入近70萬兵力,日本投入近25萬軍隊,是截止到1937年為止中日兩個民族戰爭史上投入軍隊最多的一次會戰。八字橋、彙山碼頭、虹口、楊樹浦、江灣、閘北、吳淞、川沙口、獅子林、廟行、劉行、楊行、大場、月浦、羅店、寶山、張華浜、蘊藻浜、蘇州河、南翔、瀏河、四行倉庫……這些地名帶著戰火與硝煙,在1937年夏秋之季的各個報紙上頻繁出現。不但中國軍熟悉,日本軍熟悉,就是日本國內的軍人家屬也熟悉。因為陣亡日軍的遺物或骨灰寄到國內後,都會寫著陣亡的地點。就這樣,劉行、月浦、羅店、寶山、張華浜、蘊藻浜、蘇州河、大場等地,眼花繚亂地出現在那些家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