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南京夢魘(6)(3 / 3)

無論如何,南京最後陷落了。這不是唐生智一個人的悲劇,而是積弱積貧時代一個民族的悲劇。

盡管如此,在保衛南京中,仍有大批國民政府將校為國捐軀,魂繞紫金山。

蕭山令中將,南京市代市長、代憲兵司令、警察廳廳長,1937年12月13日戰死下關;

朱赤少將,第88師旅長,12日戰死雨花台;

高致嵩少將,第88師旅長,12日戰死雨花台;

羅策群少將,第66軍代師長,13日戰死紫金山下;

易安華少將,第87師旅長,12日戰死莫愁湖;

趙寒星中校,第88師參謀,12日戰死雨花台;

韓憲元上校,第88師團長,12日戰死雨花台;

胡豪少校,第51師營長,12日戰死水西門;

程智上校,第51師團長,12日戰死水西門;

姚中英少將,第156師參謀長,13日戰死太平門;

司徒非少將,第160師參謀長,12日戰死太平門;

蔡如柏上校,第160師團長,12日戰死太平門;

羅雨豐少校,教導總隊營長,10日戰死紫金山;

秦士銓上校,教導總隊團長,12日戰死紫金山;

周士泉少校,教導總隊營長,12日戰死白骨墳;

萬全策少將,教導總隊第1旅參謀長,12日戰死紫金山;華品章上校,第88師副旅長,12日戰死雨花台;

劉國用少將,第58師副旅長,12日戰死水西門;

李蘭池少將,第112師副師長,13日戰死太平門;

黃觀濤少校,憲兵部隊副團長,13日戰死下關;

雷震上校,教導總隊副旅長,13日戰死下關……

這不是個完全的名單,也沒一個完全的名單,因為殉國的除了將校們外,還有那麼多無名戰士!在我們可以想象的場景中,殉國的場麵都極為壯烈:想想下關江水中的蕭山令,想想雨花台枯草中的朱赤和高致嵩,想想水西門硝煙中的程智,以及城破時的胡豪……

國家有難,血肉之軀,決死報之,慷慨赴之,無有二字。廣大中下級校官率官兵浴血奮戰,全營全團地陣亡,在六朝故都,紫金山下,化作國殤。而生者,又有怎樣一段刻骨銘心、永世難忘的經曆?

南京陷落前,唐生智、羅卓英、劉興、周斕等衛戍司令部成員最先渡過長江。此後,王敬久、沈發藻、桂永清、俞濟時、胡啟儒、馮聖法、宋希濂、王耀武、廖齡奇、周振強、李江、巫劍雄、陳頤鼎、邱維達等人也絕境脫險。

士兵們又有多少脫險了呢?

這是南京戰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明白到底有多少人守南京。關於南京守軍的人數,曆來存在爭議,有8萬多人、11萬多人、15萬多人三種說法。人們最常采用的一個數字是15萬多人。

這個數字未必準確。

參與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基本上都是從上海戰場撤下來的,因傷亡慘重,已遠非滿員編製,就算補充了新兵,很多部隊也沒達到滿額。當時,部隊建製相對完整的隻有教導總隊、第2軍團和憲兵以及警察部隊。教導總隊不到3萬人,第2軍團17,000人,憲兵部隊的3個團加直屬隊,兵力接近5000人,警察部隊有6000多人。其他部隊大多殘缺不全,以第88師為例,撤退到南京時隻有4000人左右,補充新兵後達到7000人。第36師的情況跟第88師一樣。第87師、第66軍、第83軍、第103師、第112師等退至南京的時間較晚,來不及補充,其中第66軍第160師退回南京時隻有3000多人,第103師隻有2000多人。

“8萬多人”這個說法來自譚道平。按宋希濂回憶,唐生智確定南京衛戍軍的戰鬥序列時,總人數為7萬多人,與譚道平的數字近似。但當時第74軍、第66軍和第83軍等部隊還沒被劃進保衛南京的戰鬥序列。後來被劃進來的這幾個部隊兵力合計有4萬多人。再加上南京陷落前幾天才退回來的第103師、第112師,就可以知道,整個南京保衛戰中,外圍陣地和城郭陣地的中國守軍總人數在12萬人左右。

南京戰雖然時間短,但非常之激烈。以孫元良第88師為例,在雨花台之戰中,3個旅長陣亡了2個,6個團長陣亡了3個,正副營長陣亡了11個,連、排長傷亡占全員的十分之八,用孫元良的話說:“各級軍官犧牲這麼多,士兵傷亡數字就可想而知了。”

整個南京保衛戰,中國士兵陣亡人數在3萬人左右,其中環城之戰的陣亡人數有1萬多人。剩餘的9萬多人,有兩種命運:一是從正麵突圍出去或渡江北走;二是被日軍俘虜後慘遭屠殺。

從正麵突圍出去或渡江北走的到底有多少人?

第74軍:王耀武給出的數字是,該軍所轄第51師和第58師渡江脫險者5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