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嗎?家長隻因為別人孩子補,我孩子就不能不補;老師又因為多半的孩子都先補了,於是教的時候"隨便帶過"。結果惡性循環——窮死家長,累死孩子,擠死補習班。
而那一切問題不都是由"戲院裏有人把書墊在屁股底下"開始的嗎?如果主試者都能像我女兒的老師,隻要超出範圍,就算大多數學生都上補習班,都會,也不給分;如果主試者,總是出靈活而實用的題目,當人們發現"補"和"死背"並沒什麼大好處,不是就都能安安靜靜"坐下來",享受一場好戲了嗎?
真正要緊的是,隻有這樣,學子們得到學習的樂趣,因為好學、好奇、好強,主動學習,那學到的東西才能"入於心";學生的潛能、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才能發揮。
記得我兒子多年前曾對我說,中文真奇怪,為什麼"玩球(playball)要說"打球";為什麼"玩鋼琴(playpiano)"要說"彈琴?害他一直都在打、在彈,直到高二才領悟到,打球的目的不應該隻是贏別人,彈琴的目的不是跟鋼琴對抗。玩!讓自己快樂才重要!
可不是嗎?我們為什麼總逼孩子"苦讀",而不讓他們自己逼自己"樂讀"?
Education是"愛到開心"啊!
我絕不敢說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隻能講我用的是不逼孩子、讓孩子自己發揮潛能的"愛的教育"。希望讀者在字裏行間看到的不隻是我與女兒之間的小故事,更能見到我在那些"事件"背後希望表達的東西。
從四年前的《做個快樂讀書人》、兩年前的《小姐小姐別生氣》,到這本書,我都暗自有個目的,就是將美國教育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呈現出來。正因此,在這本書裏,我提到女兒學校畢業旅行的規定,希望大家看看其實美國的教育非但不是放任,有時還來得更嚴格;因為隻有在大家守法的條件下,才能談自由。我也在書中再三提到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前提。當孩子要求自由自主的時候,更應該對家庭和社會負起責任。
我更強調的是,家庭和學校是延伸向社會的,所以既然年輕人到社會上,別人不會為他讀書睡覺而關上電視,為考慮他有應酬而不交代事情,他就該學會早早適應在喧鬧的環境中讀書、在應酬之間工作,甚至在同一時間辦好幾件事。
我是很寵孩子的人,正因為寵,所以我不會為她讀書而關上電視,不會怕她危險而不準她去爬山,更不會怕她受苦而阻止她去"魔鬼夏今營"。
當有一天,她大了,要離開我,我會心疼,但不會不心安,因為我已經早早就把外麵世界的門打開,讓她看到好的,也見到壞的。
這本書脫稿時,正近八月八號父親節。女兒從美國打電話給我,說她以學業總平均九十八分初中畢業,得到布希總統的獎狀(inrecognitionofOutstandingAcademicExcellence)。我高興極了,但是除了賀她、讚美她,又笑說:"別太得意喲!要知道如果拿台灣的國三數學給你做,隻怕你會不及格。"
父親節,台灣誠品書店的《誠品好讀》編輯,要我寫封父親節給兒子的信。我寫了,信不長,但是頗能說出我對孩子整個成長所抱的態度,把它附在這兒,作為這本書的結尾——"親愛的兒子:
當你小的時候,我跟你打球從不讓你,因為我希望你比我更強壯;當你上高中的時候,我要你去達在曼哈頓的史岱文森就讀,因為我希望你獨立。當你進哈佛的時候,我要你自己選擇科係,因為我希望你決定自己的未來;當你拿到碩士時,我任你休學一年跑去阿拉斯加,因為我希望你自由。而今,你做什麼我都支持,因為我希望你快樂。你快樂,我就快樂!"
強壯、獨立、自由、快樂!
普天下哪個父母不這麼希望?
成功不能靠別人,隻能靠自己。
成功不能等著成功來敲你的門,
而要“去”成功!
你是你。
堅持做你自己,
最後的成功一定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