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明發現 第四章(6)(1 / 1)

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從1889年起就致力於研究用電磁波向遠處發送信號。通過長期的研究,他首創接收機天線,為實現遠距離接收打下了基礎。1895年5月,波波夫在俄國物理化學協會物理部年會上宣讀了論文“金屬屑與電振蕩的關係”,並將自己設計製造的“雷電指示器”進行了演示。波波夫所謂的“雷電指示器”,實際上就是無線電接收器。當他的同事雷波金在一定距離的遠處接通電磁波發生器時,波波夫的無線電接收機便響鈴;斷開發生器,鈴聲便中止。次年,波波夫和雷波金在俄國物理化學年會上,利用自己製作的無線電信號收發機,將一段莫爾斯電碼傳送到250米遠的地方,電文為“海因裏希?赫茲”,用來紀念赫茲這位電磁波的發現者。到1898年,波波夫同俄國海軍一道實現了相距10千米的船隻與海岸間的通信,次年又達到了50千米的通信距離。波波夫的研究成果是卓著的,但由於俄國沙皇政府未能及時給予支持,使波波夫發明的無線電報沒有及時得到推廣應用。

顯微鏡的發明

窺探豐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或者探索生物體內的奧秘,都離不開顯微鏡。對顯微鏡的發明過去有些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1600多年前,由荷蘭人詹森發明的,有的說是由另一位眼鏡商利巴西製造出來的。不過,真正用顯微鏡打開微觀世界大門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使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萬計的微小動物和植物。列文虎克一生共磨出419個鏡片,寫出375篇觀察論文,從一個看門人成長為微生物學的創始人。

列文虎克生於1632年,卒於1723年,是“借助顯微鏡看世界的第一人”。

16歲那年,列文虎克到一家雜貨店當學徒,隔壁正好開著眼鏡店,勤奮好學的他利用業餘時間學會了磨眼鏡,掌握了磨鏡片的技巧。後來,雜貨店倒閉,失業的列文虎克到處流浪,好不容易在自己家鄉德夫特鎮政府當了一名看門的工人。這時候,列文虎克再次想到了磨眼鏡,決心用這件有趣的事兒打發無聊的時光。

1665年,列文虎克研製出第一台顯微鏡。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把鏡片磨得又薄又幹淨,站在陽台上,用它來觀察從空中落下的一滴滴雨水,竟然發現雨水裏還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物體在遊動:

“真是太有趣了。能不能磨出更好的鏡子呢?”

這時候,列文虎克一心想看到更清楚的微觀世界,想揭開微觀世界裏更多的奧秘。於是,他精心地磨呀磨,不停地調呀調,鏡片磨得發燙,手磨得起泡,都咬著牙堅持著,心中隻有一個信念--磨得再好一些、看得再清楚些!

後來,他把磨好的鏡片固定在金屬板上,並裝上能夠調節鏡片的螺旋杆,相繼製造出了兩台放大150倍和270倍的顯微鏡。他9這兩台顯微鏡觀察了血液,繪製了紅血球和微血管圖,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讓人們看到了奇妙的微生物。

從此,許多科學家把心血用在對顯微鏡的改進和應用上。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成功地研製出電子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觀察到百萬分之一毫米那麼小的物體,引發了生物學的一場革命,並被授予諾貝爾獎。現在,顯微鏡不僅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好幫手,也是醫生救死扶傷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工具。

醫院裏化驗大小便、血液、分泌物、染色體等,用的是光學顯微鏡,分辨本領隻能做到十萬分之四厘米到十萬分之二厘米左右,比它更先進,看得更清楚的是電子顯微鏡、掃描穿隧式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它的放大能力比光學顯微鏡大1000倍。20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發明了掃描穿隧式顯微鏡,可以把物體放大上百萬倍,甚至可以看到單個原子,為人類打開了原子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