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明發現 第五章(1)(1 / 1)

照相機的發明

160多年前,像喬治?華盛頓或托馬斯?傑斐遜這樣的曆史偉人肖像不是用照片保存的,而是通過繪畫才讓後人可以一睹他們豐采的。19世紀20年代,法國醫生約瑟夫?尼埃普斯發明了日光反射攝像,即用一個暗箱在一塊塗了瀝青的白蠟板上完成的。19世紀30年代,用銀碘感光板來攝影,使攝影技術提高了一大步。英國發明家威廉?福科斯?塔爾伯特發明了“固定”銀碘的方法,使照片對光和影不再發生反應。1888年,美國人喬治?伊斯特曼發明出了膠卷和小盒子照相機。從此,玩照相機不僅僅是一種時尚,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把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刻長久地保留下來,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照相機的發明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階段。

2000多年前,我國的韓非子在他的著作裏有這樣一段記述:有一個人請畫匠為他畫像,可是3天以後他看到的隻是一塊木塊,因而勃然大怒。可是,這位畫師胸有成竹地說,“別急,請你修一座不透光的房子,在房子一側牆上開一個大窗戶,你就可以看到對麵牆上你的畫像啦!”畫匠說得有板有眼,這個要求畫像的人也隻好將信將疑地照著這樣做了。果然,牆上出現了自己的“畫像”--當然,這“畫像”是倒立的。

這就是物理學上的“小孔成像”原理,照相機正是根據這一原理研製而成的。

16世紀,意大利畫家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一種“攝影暗箱”,具有了照相機的某些特征。這種“攝影暗箱”能不能稱為照相機呢?不能,因為它並不能把圖像記錄下來,還要用筆把投影的像描繪下來,這隻能叫投影,不叫攝影(照相)。

18世紀初中期,達孟爾發現一種特別先進的感光材料--碘化銀,用它做成銀板感光片進行感光處理才能較好地顯現出圖像來。至此,世界上第一架有實際意義的照相機問世了。

不過,那時候的照相機很笨重,體積大,搬運不方便,還沒有發明電燈,照相要選擇晴朗的天氣,要讓照相的人在鏡頭前端端正正地坐上半個小時,為了使自己姿容永留人間,達官顯宦們還是要耐著性子等待的。

1858年,英國斯開夫發明了一種手槍式膠版照相機。有趣的是,斯開夫用這種照相機為維多利亞女王照相時,曾鬧出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笑話。當斯開夫用照相機對準女王時,她的衛士蜂擁而上,將他“一舉擒獲”,事後才知道那“凶器”竟然是照相機。

1946年,蘭德和寶利金發明了“一次成像”的照相機。拍攝一張照片,隻需要短短的幾十秒。現在,科學家又發明了不用膠卷的照相機。

照相機的發展從笨重到輕便,從有膠卷到無膠卷,從一次拍攝一張相片,到全息照相,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代一代人不懈努力的過程。每前進一步,每完善一點,都要付出汗水和勞動,這就是發明創造告訴我們的最為簡單、最為樸素的道理。

打字機的發明

“指動字成,字成指動;任你如何至誠,如何機智;難叫他收回成命消去半行,任你眼淚流完也難洗掉一字。”上述這首小詩,摘引自中古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的名作《魯拜集》。在使用拚音文字國家的人,大都把它看成打字機的寫真。據美國《讀者文摘》亞洲版記載,一位女打字員,當她的高級打字機出了毛病時,就幽默地引用這首詩,說明她不應該負任何責任。我們知道,在歐瑪爾?海亞姆生活的那一時代,打字機還遠未出世。但是,打字機的影響如此深入人心,以致造成了大家以為它與拚音文字是同時來到人世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