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越挫越勇的堅強意誌(1 / 1)

做事有“心計”的人,會視失敗為暫時的挫折,勇敢地麵對它的存在,冷靜地找出失敗的根源,注入成功的因子,最終收獲豐碩的成果。

20世紀50年代初,台灣地區經濟處於恢複時期,急需發展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化學工業基礎雄厚的“永豐”老板何義到國外考察後,看到國際市場塑膠業技術先進,競爭激烈,自己難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名不見經傳的王永慶,像吃了豹子膽似的,竟決定投資塑膠業,因而招來了社會的非議,“何義都不做的事業,一定難做”、“不懂行情”、“不識時務”,王永慶麵對非議並沒退縮。

1954年,他籌借50萬美元,創辦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事業的發展果然不出何義所料:當台塑的原料生產出來時,日本等國的同類產品滾滾而出,充斥台灣市場,且物美價廉,占有了絕大部分市場。而台塑產品嚴重滯銷,倉庫爆滿,股東們也心灰意冷。王永慶當時陷入了絕境。

麵對著初戰失利,王永慶並沒有泄氣,他自有他的心計。他認為台灣當時是國際燒堿生產基地之一,而燒堿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棄置不用,實在太可惜,而氯氣是塑膠生產的主要原料。他擁有的優勢是充足而廉價的原料。

世界上失敗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爬得起來。隻有檢討反思,總結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奮起直追,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王永慶認準的就是這一個理,檢討才是成功之母。

台塑一定要辦下去。經過一番“檢討”,王永慶改變了台塑的經營策略,又力求把台塑建成高效能、低消耗的企業,台塑的產品逐漸打開了銷路,站穩了腳跟,繼而逐步擴大再生產。台塑這條“小魚”,不僅沒有被“大魚”一口吞掉,反而成長壯大,到目前已成為台灣唯一進入“世界化工企業50強”的企業。

失敗是成功之母。縱觀曆史,多少出類拔萃之人用不幸做墊腳石,走出失敗的深淵。當他們麵對失敗時,從不驚慌失措,也沒有彷徨不安,而是冷靜地分析失敗的根源,找出導致失敗的因素,然後及時地改進和調整,一步步地扭轉局麵,反敗為勝。所以,失敗隻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而已。

很多人麵對失敗,就隻看見自己的劣勢,忽略自己的優勢所在,就是因為被失敗嚇怕了,抱著一種悲觀消沉的態度,讓失敗成為最終的結局。

如果你積極、樂觀地分析整個局麵,通過主客觀情況的分析比較,就能找出更好與更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將損失減到最低程度甚至扭轉局麵,直至成功。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正視失敗呢?

(1)別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

失敗不僅是結果,它還是態度。當事情辦糟的時候,不要本能地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你怎樣描述自己,你很可能就會變成那個樣子。反複多次地自稱為失敗者,不僅意味著將成功無望,而且還會限製自己的潛能。

(2)避免說“失敗”這個詞語

成就卓著的人很少使用“失敗”二字,這個詞使人壓抑,聽起來似乎意味著一個人的末日來臨。他們更喜歡使用“過失”、“弄糟”或“不良結果”等詞彙來表達遇到失敗。

(3)事先擬定防止失敗的計劃

幫助自己擬定一個防止失敗的計劃,經常自問:“如果這事發生,最壞的後果將會怎樣?”假想失敗能促使你明確地考慮實際選擇。你有足夠的條件和能力確保你度過那段時光嗎?如果你的單位向你發來一份解雇通知,你有能力另起爐灶嗎?記住:漢字的“危機”就包括“危險”和“機會”兩種含義。

當身處挫折和絕境時,一定要頭腦冷靜,不要被嚇倒。隻要你的頭腦保持敏銳,眼光放長遠,就能找出扭轉局麵的鑰匙。那麼,失敗對於你來說,就隻是暫時的了。

做事真言

失敗是所有奮鬥者必經的一道人生之坎。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人,得到的必將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