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也是醫生們常常采用的診斷方法,可以對透視起輔助作用。
普通拍片常用於胸部、骨骼病變的診斷,尤其是骨折時。對於腹部病變常用於腸梗阻、尿路結石、膽結石的診斷。拍片也有缺點,如檢查範圍受膠片的限製,不能觀察功能改變。所以在x線檢查中,常常將透視和拍片兩者並用,取長補短。一般先透視後拍片,有時拍片後為了診斷需要進行透視。
透視與拍片須知
在透視與拍片前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以配合醫生盡快順利地完成診斷工作。
透視和拍片,都要注意拿掉身上被檢查部位的敷料、膏藥以及首飾、錢幣等金屬,甚至要脫去衣服,避免鈕扣等物品影響拍片效果。胸部和腹部拍片時還要暫時屏住呼吸,因為身體和內部器官的活動,會使拍下的影像模糊。
造影檢查
造影中被早入的物質叫造影劑,大部分造影劑中含有碘,碘過敏者應注意。
造影檢查是將一種比人體密度高或低的物質導人到人體內要檢查的部位,人工地造成要檢查部位密度差異,以構成對比,達到診斷的目的。被導人的物質叫造影劑。造影檢查前,患者要做必要的準備,如胃腸鋇餐檢查需要空腹,因為胃內有食物就會造成假象,影響檢查質量。鋇劑灌腸前,應先進行清潔灌腸,以去除腸道內糞便。
造影劑類型一類是易透過X線的氣體;另一類是不易透過X線的物質如碘劑和硫酸鋇。造影劑導入人體,可以通過不同途徑:有口服、靜脈注射、插管後直接注射。這取決於不同的檢查目的和所采用不同種類的造影劑。
造影檢查項目造影檢查種類很多,可分為:支氣管造影、鋇劑灌腸檢查、口服膽囊造影、胃腸鋇餐造影、靜脈尿路造影、子宮輸卵管造影、經皮膚穿刺膽道造影,心髒和動脈造影。
支氣管造影造影劑是40%碘化油加適量磺胺粉混合成的混懸劑。將一根導管經鼻腔插入氣管,用10%普魯卡因作氣管及支氣管表麵麻醉,然後注入造影劑,以顯示氣管、支氣管分支。常用於診斷支氣管擴張及氣管內腫瘤。禁忌證是:近期(約20天內)有大量咯血;活動性肺結核;心肺功能不全;碘過敏者;磺胺過敏者。
鋇劑腸檢查常用結腸雙重造影。先做清潔灌腸,後經肛門插入導管,注入適量鋇劑再行注氣,以構成氣鋇雙重造影。注入氣和鋇後,患者要翻身並作多種體位拍片。常用於結腸腫瘤、梗阻和結腸炎的診斷。疑結腸壞死者禁用此法。
口服膽囊造影常用造影劑是碘蕃酸。檢查前一天午餐多進食含油食物,晚飯時禁食帶油的食物,晚上8時左右開始服造影劑,每隔5分鍾一片,共6片(每片05克)。服造影劑後12~14小時拍片,膽囊顯影後,需服脂肪餐,服後半小時到1小時再拍片以觀察膽囊收縮功能。常用於檢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等疾患。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嚴重黃疸者不適合做此檢查。
胃腸鋇餐造影常用胃腸雙重造影,即氣鋇雙重造影。在造影前先肌肉注射10~20毫克鹽酸654~2,然後服發泡劑,再服適量鋇劑,並進行不同體位拍片。用於診斷胃腸病變如潰瘍病、胃腸道腫瘤等。疑有胃腸道穿孔者禁用鋇劑作胃腸道檢查,而需改用其他水溶性的造影劑。
心髒和動脈造影這種造影檢查需經皮膚穿刺,將一根導管插入心髒或動脈內來做造影檢查;還可進行壓力測定、血液含氧量及某些物質的分析,常用於診斷先天性心髒病以及其他心髒瓣膜病變。在腹部可以將導管選擇性地插入肝動脈、腎動脈及供應腸道的動脈,並做造影檢查,主要用於診斷肝、腎、腸腫瘤和尋找腹內出血部位。心血管造影是侵入性檢查,有並發症,如穿刺部位產生血腫、動脈內膜損傷等。
CT檢查
CT即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是先進的診斷技術,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在現代壓學戶應用廣泛。
CT是綜合運用層麵X線掃描原理,利用高靈敏光子探測技術、先進的數據處理方法和顯示技術,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和病變對X線吸收係數的不同,把探測的結果用一係列準確而詳細的組織層麵圖像表示出來,這些層麵圖綜合起來,便能得到有關組織結構的立體形象和病變情況。
CT對顱腦的診斷CT對顱腦、五官病變的診斷有獨到之處,如對腦腫瘤、腦囊腫、腦內和硬膜下血腫、腦膿腫等診斷有高度的準確性,並且適用於顱底、眼眶、鼻咽部及中耳病變的診斷。
CT對胸部的診斷常規胸部x線片對胸部病變的診斷準確性很高,且比CT經濟方便,所以隻有在必要情況下才采用CF,如了解腫瘤的侵犯範圍,特別是縱隔淋巴轉移情況等,或判斷腫塊的性質,鑒別囊性還是實質性病變。
CT對腹部的診斷CT對腹部的器官如肝、胰、腎檢查很有幫助,特別是對肝、胰、腎腫瘤的診斷。對腹膜後腫瘤、淋巴結腫大的診斷也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