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帝五年(前202)五月的一天,剛做皇帝三個月的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與文武大臣宴飲。酒酣飯足之時,劉邦讓大家直言漢所以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各抒己見,但沒有講到劉邦心裏,他隨即糾正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引見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總結出的得天下之原因,堪為肺腑之言。他所提到的子房(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物,確實為人中之傑,他們在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南征北討,東蕩西除,各自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一代軍事奇才韓信,係由一個乞食無賴的混混,幾換門庭,終為劉邦所用。他指揮的暗渡陳倉,平定三秦;背水一戰,平複趙地;下燕取齊,連戰連勝;十麵埋伏,大敗項羽等著名戰役,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典範。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差一點從劉邦的麾下偷偷跑掉,如果不是蕭何慧眼識才,並果斷將其追回,不僅韓信的個人曆史將會重寫,楚漢相爭的局麵也會改觀,劉邦能否很快登上皇帝寶座,也就很難說了。民間傳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戲劇舞台上也有這一傳統劇目,這件事情已經成了愛才、惜才和不拘一格用才的代名詞。其中有些情節雖然經過加工渲染,但基本框架沒有大的改變,《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明確記載。其情節大體是:
韓信起初仗劍投奔楚將項梁,不久項梁戰死,又改投其侄子項羽,任執戟郎中。他多次諫言獻策,未被項羽采用。漢王劉邦入蜀時,韓信離楚投漢,當了一名連敖小官。後因觸犯法律,論罪當斬,幸被滕公夏侯嬰撞見,見其出語奇特,相貌不凡,免其死刑並推薦給了劉邦,被任為治粟都尉,管理糧草錢財。韓信與蕭何交談,說了天下大勢,蕭何方知他有非凡之才,遂再薦於劉邦,劉邦卻仍然沒有重用韓信。漢王部下多東方人士,思念故鄉,跑掉了十幾位軍官。韓信知道劉邦不重視自己,便乘月夜也逃跑了。蕭何得知這個消息,不及稟報就去追趕,兩天之後才返回駐地。劉邦氣得責罵蕭何:“逃亡的將領以數十計,你不去追趕,為何獨獨去追韓信?”蕭何道:“跑掉的諸將皆容易得到,而韓信卻是舉國無雙的人才。如果你想長久做漢王,可以不用韓信;若想稱王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經過蕭何耐心說服,劉邦終於同意以隆重禮節拜韓信為統兵大將。選了良辰吉日,齋戒設壇,恭恭敬敬讓韓信執掌了帥印。韓信與漢王認真分析了項羽的優勢和劣勢,獻上平定“三秦”之策,議定各路將軍進兵攻擊的目標。從此韓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漢家基業立下了蓋世奇勳。
以上就是正史中“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的由來。在其他一些史料和野史筆記中還講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另一些情節:韓信負氣出走時,給蕭何留下一首詩,感謝蕭相國的知遇之恩。蕭何知道韓信出走的消息已是第二天中午了,他迅速趕到城東門,問了守城官才知道昨天下午確實有位將軍身背寶劍,騎一匹青鬃馬,由官道向東而去。這時夏侯嬰也趕來了。蕭何二話沒說,拉過他的馬就追出城去,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問了一位樵夫,才得知韓信剛過去一個時辰,大約跑出去50多裏路。此時月亮已經升起,大地一片銀輝,蕭何沿著小路急迫,終於追上正在徘徊尋路的韓信。然而不管怎樣勸說,韓信執意不回。情急之下,蕭何竟然跪在韓信麵前說,漢王如果再不予以重用,就和韓信一起逃走。韓信為蕭何真情打動,當即撥轉馬頭,隨其一同返回漢營。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這段佳話,千百年來被無數人所津津樂道,然而對於蕭何在哪個地方追上韓信,人們的說法卻很不一致。
“截賢嶺”說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得很清楚:“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當發生在蜀地。漢王劉邦元年二月,項羽分封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三郡,王都設於南鄭(今陝西南鄭縣)。韓信正是在這裏逃離劉邦,古米倉道上的“截賢嶺”,即蕭何追上韓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