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宋祝穆《方輿勝攬》和《陝西通誌》、《南鄭縣誌》等記載,秦漢時期由陝西漢中到四川巴中,其必經之地為米倉道(屬今南江縣境),此路坎坷難行,常有野獸出沒。米倉道上最高的是“孤雲”、“兩角”二山,東西對峙,其勢險峻。諺雲:“孤雲兩角,天去一握。”要想從蜀地東歸,插翅也難越過這裏。在這兩山之間,有座不起眼的“截賢嶺”,韓信至此下馬步行,想不到被蕭何攔截在這裏。民間傳說此處原名“仙台山”,因為蕭何、韓信的故事才改了名字。後來人們在此建了“淮陰侯祠”,許多韓姓人來這裏祭祀。唐代楊雄在集州(今四川南江縣)當刺史時,專程到“截賢嶺”憑吊,立下了“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山”石碑。此碑在北宋末年移入南江縣學,後來在戰亂中被毀。
“褒斜道”說
自秦漢以來,“褒斜道”即為秦嶺南北交通要道。這條路比較好走,一路上不斷人煙,韓信如從安全角度考慮,很可能要選擇這條路走。在漢中褒城以南18裏處立有漢時“蕭何追韓信”的石碑,有人認為這是蕭何追上韓信的證據。其實古代的褒城之路並不好走,此處鑿石架空,飛梁閣道,築有閣棧2892間,有“石門天險”之稱。《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了這個地方:“然四塞,棧道千裏,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由此可以看出褒斜道位置的重要,同時也看出這段道路的狹窄。韓信若由蜀地經漢中北行,此處也是必經之地。蕭何熟悉這一交通要道,判定韓信非走此路不可,因而能在這裏追上韓信。不過,“蕭何追韓信”的石碑並非漢代所立,此碑換了幾塊,如何認定這裏就是蕭何追上韓信的地點,尚待進一步考實。
“馬道街”說
馬道街在今陝西省留壩縣。據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漢中府誌》記載,馬道街附近有條馬道河,古代稱“寒溪”。韓信從漢中出走行至這裏,恰逢溪水暴漲,夜間無船不能渡過。正在焦急徘徊時,被急急趕來的蕭何追上。韓信眼看過溪無望,又被蕭何的誠意打動,隻好答應回去看看再說。想不到回去真被拜了大將,韓信施展軍事奇才,成就了劉邦的宏偉帝業。有人寫詩歎道:“不得寒溪一夜漲,哪有漢家四百年。”說的就是蕭何在此追上韓信的事。清嘉慶十年(1805)和鹹豐五年(1855),有人在馬道河邊立了石碑,稱此地為“蕭何追韓信”處,並記載了其中的一些情節,說得如見如聞,不由得人不信。
“西流河”說
漢中市西南約500裏處,為古代寧羌州境(今為陝西省寧強縣)。這裏有條西流河,又名“韓溪”或“寒溪”。據清代道光年間修撰的《寧羌州誌》載:蕭相國夜追淮陰侯至此,故西流河稱為“韓溪”。其情節與“馬道街”有些相似。在縣城西舊時有“韓王廟”,縣城內有“韓王祠”、“歸漢橋”等,都出於“蕭何月下追韓信”之說。在這裏還流傳有這類民間故事,如說韓信去意已決,蕭何怎麼也說不轉他。就在韓信繼續前行之時,其青鬃馬不小心陷進了土坑,一下折了馬腿,韓信再不能走了,他仰天長歎:“漢王當興,天留我也!”這才無奈跟了蕭何回去。韓信的陷馬坑至唐朝尚有,唐末一場大水給淤平了。據說當時的鄉紳曾在此處立碑紀念,可惜這碑也弄沒了。
以上四種說法各不相同,然而又各有道理。不過,這些說法大都出於方誌,而且這些方誌又多修撰於清代,如何能說準漢代的事情,不免使人生疑。況且舊時鄉賢遺老撰寫方誌,隻要有利於本地的人物事件,大都兼收並蓄,甚至捕風捉影,牽強附會者也不鮮見。這就使得許多材料真假莫辨,難以為據。如同蕭何追韓信之事,究竟哪個地方真實可信,不能單憑一兩條材料即來認定,應該放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中去作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