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蕭何何處追韓信(3 / 3)

韓信出身於貧困家庭,少小無行,曾寄食於漂母,受過胯下之辱,然而他卻是個不甘雌伏之人。秦末群雄逐鹿的動亂局麵,為韓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他仗劍從軍,幾換門庭,就是想找一個能夠理解他、器重他、任用他的賢主明君,而決不是隻求個普通人的棲息之所。在未遇到值得效命的人之前,他是不會甘心屈就而坐失良機的。既然決定要逃走,首先必須確定要逃的方向。當時劉邦暫在漢中就國,但他不會就此罷休,對此項羽也很清楚。為了防範劉邦,項羽牢牢地控製著“三秦”大地,這個局麵韓信了如指掌。一般來說他不會過馬道,越秦嶺,向北再投項羽。說不定項羽正暴跳如雷地抓逃兵,這樣豈不是自投羅網?

向北是危途,那麼向西走寧強,過嘉陵江,或者由寧強向南入川行不行呢?韓信恐怕也不會在這兩個方向上動心思。因為向西或入川北,則為羌、氐等少數民族聚居區,韓信不可能在這裏打“遊擊戰”,也拉不起大隊伍來,他到這裏做什麼?而且向西或向南,要越過“鐵鎖關”、“陽平關”,這裏仍然屬於劉邦的勢力範圍,一旦遭遇認真盤查,露了馬腳可怎麼辦?

剩下的方向是向東走了。其實這條道路也不好走,卻有可能是韓信的惟一選擇。從《讀史方輿》記載看,“自南鄭縣而南,循山嶺達於四川保寧府之巴州,為米倉道。……米倉南臨中巴,北瞰興元(今陝西漢中),實為孔道”。前麵說過,要走米倉道,必經孤雲山和兩角山之間的“截賢嶺”。這條道路雖然險峻,卻是當時的交通要道,行人較多,食宿方便。由興元到巴州不過500裏地,如乘快馬,要不了多長時間。重要的是,韓信還想投靠新的主人,當時新封的常山王孫耳、河南王申陽、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陽王吳芮等都在招兵買馬,意欲一展宏圖。韓信投靠他們,有可能獲得重用,從長遠來看,這是正確打算。韓信頗有戰略頭腦,不會不考慮這點。所以由南鄭東向漢中,走米倉道,經南江,東歸荊楚,或向河南,或至鄂西,或入川東,有著廣闊的選擇餘地。由此看來,韓信悄悄離開劉邦極有可能策馬向東,蕭何若是隨後緊迫,當在“截賢嶺”追上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載:“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從時間和路程上推算,都合情理。因而北宋詩人孫仲遠發感慨道:“小橋上有寒溪字,人道蕭何追信時。英雄隻從東向去,區區西走欲何為?”明代陝西戲劇作家康海也讚成韓信東走的觀點,寫了“將軍東行喜皓月,怎知賢相在後追”的詩句。由此可見,韓信西過“小橋”和北渡“寒溪”皆是傳說,而英雄東向才比較符合實際。

另外,從漢中、南鄭的曆史上看,“英雄東向”並非韓信一人,其他一些名人也多做這種明智的選擇。比如: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七月,曹操領兵進擊漢中,天師道起義領袖張魯為保存實力,率部經米倉道過“截賢嶺”至巴中;三國時魏將張鄰進犯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被蜀將張飛打敗,張邰也是經此處向東逃遁的;晉鹹康二年(336,成玉恒二年),成李壽擊敗晉漢中司馬勳,這位大將軍也是東向而走的;南宋開禧三年(1207),漢中軍閥吳曦向金稱臣,四川宣撫使程鬆由漢中潛往閬州(今四川閬中市),走的也是這條道路。可是自從南宋以後,這條繁華了千餘年的米倉道由於不利於車馬,以致行人越來越少,漸漸廢棄不用,也很少有人提到它了。然而不久,米倉道又被派上用場。元憲宗蒙哥西征時,命總把官李進開辟道路。李進由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渭水北岸)人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市),度米倉關,伐木開道700餘裏,由此大兵入川,又熱鬧了一陣。然而這條道路畢竟山高林密,異常險峻,元軍用過之後,還是被廢棄了。後來,從漢中入川又開辟了馬道街、寧強這條路線,許多人以為漢丞相蕭何追韓信的故事應該發生在這條路上,並勒石立碑,說得煞有其事,還附會出一些人造古跡,實際上經不住推敲。可是人們還是以訛傳訛,居然傳出了四種說法,究竟孰真孰假,該是不辯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