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王莽稱帝的是是非非(1 / 3)

相傳秦朝末年,劉邦押解刑徒前往驪山為秦始皇修陵。行至半路,遇一白蟒擋路,劉邦揮劍欲斬白蟒,那白蟒卻忽作人語:“你現在殺我,將來如何回報?”劉邦說:“高山斬蟒平地(帝)還。”後來還真應驗了此事,漢王朝自劉邦開基,傳至漢平帝,竟被外戚王莽篡奪了皇位,公然改漢為新。

劉邦斬蛇、王莽篡漢都有史書為證,但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係。王莽奪取漢家江山絕不是偶然,更不是什麼“冤冤相報”的宿命論結果,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王莽(前45—23),字巨君,漢元帝皇後王政君侄兒。早年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在其伯父、叔父舉薦下,被漢成帝提拔任用,封為新都侯。哀帝即位後,受排擠,被遣回封國。哀帝病卒,王莽與其姑母王政君擁立平帝登基,因功賜號“安漢公”。元始三年(3),又嫁其女為平帝皇後。自此,王莽官高位顯,權傾朝野。平帝駕崩後,又立年僅2歲的劉嬰即位。始建國元年(9),王莽徹底廢去漢帝,改朝換代,改國號為“新”,實現了其一步步篡奪漢室江山的巨大陰謀。

曆來人們對王莽的登基持否定態度,認為他是典型的亂臣賊子,以極其卑劣無恥的手段奪取了劉氏的皇帝寶座。他是被釘在曆史恥辱柱上的大陰謀家、巨奸、逆臣,理應受到世人的唾棄與咒罵。而王莽的篡位,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王莽生來並非野心家。年少時,勤於讀書,拜名師學習《禮經》,行為舉止謙恭得體,穿戴形如儒生。伯父王鳳患病時,他親自服侍,以至蓬首垢麵,連月不解衣帶,受到伯父讚賞。王鳳卒時,將王莽托付給太後王政君及漢成帝。成帝任命他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後來又封其為新都侯。初入仕途的王莽意氣風發,不畏權貴,不顧親情,向皇帝揭發了表兄淳於長的罪行,在朝中贏得了忠直敢諫的美名,皇帝將其破格提拔為大司馬。

哀帝即位後,王政君勸王莽不要陷入與哀帝外戚爭權的鬥爭中,要他辭官回鄉,然而沒有獲得皇帝批準。一日未央宮中舉行宴會,王莽見哀帝祖母傅太後的座位與太皇太後王政君的座位並列,認為不合禮儀,命內侍撤去,另設他座,引得傅太後大怒,不肯赴宴。王莽因此而得罪太後,被遣回封國。

王莽在封國內杜門自守,勤於政事。他的二兒子因誤殺了一名奴仆,被王莽逼令自殺。百姓為他的不徇私情所感動,紛紛聯名上書朝廷為其申冤。元壽元年(前2),天空出現日食,朝中一些賢良趁機稱頌王莽功德。迫於輿論壓力,漢哀帝召回了王莽。

公元前1年,漢哀帝駕崩,王政君與王莽迎立漢平帝即位。皇帝年幼,由王莽攝政。這時,塞外的少數民族向漢廷進獻白雉,群臣們認為這是王莽的功德感動了上蒼,才出此祥瑞之兆,要求給王莽賜號“安漢公”。對於朝廷的嘉賞,王莽固辭不受,最後由太後王政君親自下詔,封王莽三世為三公,食邑二萬八千戶,他才勉強接受了太傅的官職及“安漢公”的封號。

王莽自被封為“安漢公”後,權傾朝野。漢平帝選後時,王莽自覺其女與眾女並列一起恐有不利,便堅拒說自己的女兒無才無德,不適合參選,太後王政君也下詔書替王莽謙讓。群臣被這種謙讓精神所感動,上書請求皇帝立王氏女為後。經過卜筮,得出吉相,漢廷決定聘王女為後。

為了防止平帝生母衛姬及其親屬幹涉朝政,王莽在王政君默許下,將衛姬封為中山孝王後,帝舅衛寶、衛玄也賜爵關內侯,讓他們永久居住中山國,不得返京。王莽的兒子王宇害怕隔離衛氏,將來皇帝長大後會怪罪下來,就與老師吳章謀劃,利用王莽喜好鬼神的弱點,讓內兄呂寬趁夜色把汙血灑在王莽門前,迫使其改變主意。不想事情敗露,王莽不僅毒死兒子,也尋個借口,將衛氏一族盡數誅滅。對朝中對此有異議者,王莽也逼其自盡。他的“大義滅親”引得群臣一片讚頌之聲,稱其“為帝室故不敢顧私”。

元始四年(4),王莽之女被正式立為漢平帝皇後,大赦天下。朝臣上書說,王莽輔佐皇帝,功比伊尹、周公,應當封為宰衡,位列上公,他的兩個兒子也該封侯。太後王政君親臨前殿,賞賜王莽,王莽堅辭不受。大臣認為,謙虛辭讓是他的一貫作風,應當拒絕其請求。後來,王莽隻要求禦史為其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算是接受了朝廷的封賞,而將所得財物悉數散於眾人。王莽又奏請皇帝修建明堂、辟雍、靈台,為學子築舍萬間。又征天下精通一技之長的博學之士,彙集一起,辯論學問,訂正古書謬誤。這些政績,為王莽贏得了巨大聲譽。朝中先後有多人上奏皇帝,懇求賜王莽“九命之錫”(古代帝王賜給功臣或權臣的九種物品,以示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