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王莽稱帝的是是非非(2 / 3)

此時,朝野上下,盡是對王莽的溢美之詞。他又派使者持金幣誘使塞外的少數民族臣服於漢朝,從而形成天下一統、四方臣服的可觀局麵。元始五年(5),漢平帝病逝,王莽假借卜筮之術,欲選立年僅2歲的劉嬰為帝。適逢大臣上書,言浚井時發現白石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眾人認為是“符命”之兆。在征得王政君同意和群臣的勸諫下,王莽攝行皇帝之事,車服出入警蹕(天子出行時的戒備狀態),皆如天子之製。居攝元年(6),立劉嬰為皇太子,稱孺子。長沙王劉崇認為王莽專製朝政,威脅劉氏江山,舉兵謀反,因勢單力薄而遭失敗。群臣趁機上書說,因為王莽權位過輕,才導致劉崇謀反,應該賦其尊位以威震天下。王政君下詔,命王莽以後朝見時稱“假皇帝”。至此,王莽稱帝已是勝券在握,廢除皇帝前的“假”字隻是時間問題。

居攝二年(7),東郡太守翟義擁立劉信為天子,揚言王莽毒死平帝,意欲代漢自立,號召天下人共同討伐他,一時間聚集了10餘萬人。王莽惶恐不安,一方麵遣兵鎮壓,另一方麵頒文天下,表明自己將來必定還政於劉嬰的決心。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平定了叛亂。次年,齊郡、巴郡、扶風等地出現了一些“符瑞之象”。梓潼人哀章也進獻銅匱,內有“天帝行璽金匱圖”、“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書言王莽為真天子,要求漢禪位於莽。王莽見時機成熟,於公元9年廢漢自立,建立新朝。完成了其篡漢的計劃,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

王莽的即位,為其背上了過多的罵名。人們認為他偽善、凶狠、殘忍,陰險而詭計多端,為了政治前途,不惜殺死自己兩個兒子;為擊敗政敵,又多次動用與太後王政君的親屬關係。他的所謂謙虛辭讓,隻不過是故作姿態,為自己在朝中樹立威望;他的一些善舉,也不過是在收買人心,為能夠快速高升而獲取政治資本。他專擅朝政,排除異己,濫殺無辜。為了混淆視聽,還利用“符瑞”愚弄百姓。他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篡漢自立。

然而,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王莽殺子,是嚴於治家,鐵麵無私,而不是凶暴成性的惡人。他雖貴為外戚,但從不以權勢壓人,而是審時度勢,把事情處理得公平合理。他的謙虛謹慎,是其行事作風,並非沽名釣譽。他的種種善舉,是體恤百姓,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他的所謂排除異己,濫殺無辜,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矛盾升級,從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帝室的利益。他利用“符瑞”,不過是巧借“天意”,而實施符合自己意願的政治措施。正如一些學者所言,倘若每一位政治家都花費如此代價來弄虛作假,那麼整個社會必定清明多了。應該看到,王莽的登基,是曆史前進的必然結果。那時,腐朽的西漢王朝已很難維持他們的統治,天下也流傳著劉氏將終的傳言,封建國家的正常運轉需要鮮活的血液,更需要進行一場徹底的變革而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王莽的稱帝符合時代的潮流,合乎天意,順乎民心,而東漢宮修的《漢書·王莽傳》對其多有揶揄、貶抑,這是不符合曆史本來麵目的,我們應以唯物史觀的態度,對其進行客觀、全麵的評價。

登基後的王莽,麵臨著政治腐敗、人心渙散、經濟瀕臨崩潰的嚴峻局麵。為解決這些棘手問題,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他敦睦宗族,定姚、媯、陳、田、王五姓為同一宗族,嚴禁族人互相婚配。他受儒家“必也,正名乎”的影響,大改官職器物名稱,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又更為“納言”。為宣揚自己是“君權神授”,命大臣頒《符名》四十二篇於天下,以穩定人心。封邊疆諸少數民族國王為“侯”,去“璽”曰“章”,大大跌了名份。降漢諸侯王為“公”,以合古製。經濟上,更天下田為“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多田者,剩餘部分給予宗族或鄰裏人耕種。又以“割”字由“卯、金、刀”組成之故,禁用先前所鑄刀幣,另造“小錢”,與“大錢五十”並行於市,後又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共6名28品。據《周禮》、《樂語》,開賒貸,在長安及洛陽、邯鄲、成都等重要城市設五均官,使“市無二賈,四民常均,強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貧”,保證價格穩定,防止通貨膨脹。始建國二年(10),推行“六等之令”,對酒類、鹽、鐵、鑄錢及采之於名山大川的諸多物品征收賦稅,將這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日用品進行集中管理,避免少數人囤積居奇,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