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王莽稱帝的是是非非(3 / 3)

縱觀王莽的改革措施,多以儒家經典為指導思想,意在創造一個天下大同、人民安康的富裕社會。然而,盲目的“複古改製”不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過於急功近利,引起社會動蕩,最終導致了失敗。王莽也被冠以迂腐、食古不化的惡名。首先,他厘定宗族,人為地製造等級差別,使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他更改官名、物名,造成職官製度混亂,割斷前後曆史聯係。他改封少數民族國王為“侯”,致使邊疆動蕩不安。而降漢諸侯王為“公”,也使其失去朝中貴族支持。其次,他將土地收歸國有,本意是抑製土地兼並,可是全國的耕地麵積遠遠不夠分配,廣大的農民仍無田可耕,“王田”政策損害了豪強地主和農民的雙方利益。再次,他改革幣製,卻由於貨幣重量不足、品種繁多、不易換算,擾亂了市場秩序,遭到百姓拒絕,仍暗地裏以漢“五銖錢”進行交易。他推行“五均”、“六”,導致官、商結合,惡意盤剝百姓,弄得怨聲載道。所有的這些政令措施,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速激化了階級矛盾,人民反抗起義的鬥爭此伏彼起,王莽心力交瘁,疲於應付。地皇四年(23)十月,義軍攻入長安,王莽被商人杜吳殺死,曆時14年的新朝宣告滅亡。

對於王莽的改革,一些人認為他不全是“複古”,其中還包含有“革新”的內容。如他根據國家的財政收入發放官吏薪俸,災年時則縮減官俸,以減輕百姓負擔。他的“王田”政策是在承認一夫一婦占有百畝之田的基礎上,才不允許自由買賣,完全不同於西周的井田製,而是一種土地私有與國有並存的新政策。自古以來,人們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王莽的改革失敗使其背上了千古罵名。客觀地說,以西漢末年的形勢來衡量王莽改革,它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至少其薄賦輕徭比之劉漢的重稅苛役要深得民心,不然,新莽政權也不會堅持14年之久。因此,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價王莽是與王安石一樣的偉大改革家。他的失敗在於觸動了豪強地主的根本利益,遭到他們反對,而改革中的用人不當,損害了農民利益,失去眾人支持,再加上王莽後期的妥協退讓及連年戰爭巨大經費的開支,引起經濟崩潰,致使改革前功盡棄。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政策更是亙古未有第一人,胡適在1928年就評價他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隻是因過早地在曆史上出現,才成為千古悲劇英雄。

諺雲:成者王侯敗者寇,這在王莽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的登基與改革遭到曆代統治者的惡意詛咒與嘲諷,但外戚篡位在中國曆史上絕非他獨有,隋文帝楊堅以北周外戚登上皇位,卻無人說其是篡賊。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班固《漢書》中的王莽,他不是無能、狡詐、偽善和妄自尊大的愚人,而是一名極具魄力,富有卓越見識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使從消極方麵講,他也不過是一個過於依賴儒家經典而不知變通的“迂腐”皇帝,比之秦二世、隋煬帝等暴君要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