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曹操為何不當皇帝(2 / 3)

為了避免慕虛名而處實禍

據《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記述,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銅雀台大宴文武官員。當時,盡管赤壁兵敗,可是曹操仍然牢牢控製著整個北方,形勢仍可樂觀。王郎、鍾繇、王粲等一批文官借機進獻詩章,大力稱頌曹操“功德巍巍,合當受命”,公開勸他登基為帝。曹操看了這些拍馬屁的文字,笑了笑說:“諸公佳作,過譽甚矣!”接著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年輕時的誌向和微不足道的期望。在這段表露心跡的話裏,他一方麵向大家說明自己毫無野心,隻想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死後隻圖個“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足矣。想不到現在身為丞相,人臣之貴已極,還會有什麼期望?在曹操看來,“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不僅曹操至死不稱帝,在他活著的時候,劉備、孫權也不敢稱帝。說明曹操在堅持統一,反對分裂方麵,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麵,曹操也明確指出,現在有人“妄相忖度,疑孤有異心,此大謬也”。同時,曹操也毫不含糊地表示,如果要他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國安享富貴,這實在不行,恐怕一解兵權,就會被人所害。若是自己敗了,則國家就會傾危,所以決不能隻慕虛名而處實禍。

《三國演義》為小說家言,文中所述不可盡信。比如,據《三國誌》曹操本傳記載,銅雀台修建於建安十五年冬,而不是這年春天。銅雀台是曹操為小老婆建造的高級別墅,至少這一年銅雀台沒有舉行過此類國宴。不過,羅貫中記述的曹操這些話並非憑空捏造,其來源為《魏武故事》,有些話則直接抄自曹操的《讓縣自明本誌令》,較為真實地道出了曹操的心聲。分析他對百官說的這些話,不僅看出了曹操在權勢巔峰之時的清醒與明智,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他熱衷權力、看重實利的心理。當時,確實有些人認為曹操蓄有異誌,諸葛亮和周瑜等人就公開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曹操屬下中,也有人勸他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封國養老,以此“杜天下人之口”。曹操當然不會受他們操縱,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如果隻圖這種虛名,一旦失去了兵權,說不定哪天仇人就會殺上門來,他和子孫都要遭殃。而現在,自己大權在握,一言九鼎,連皇帝都可以隨意操縱,功名富貴,樣樣皆備,沒有的隻是那頂名譽上的皇冠,同樣沒有必要圖此虛名。因為他已經完成了兒子要做皇帝的全部準備工作,兒子做了皇帝,自己也會被追認為皇帝。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果然在他算計之中,曹操把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發揮到了極至,所以他不會急於做皇帝。

為了難以割舍的漢室情結

曹操被人罵為“漢賊”,但誰也不能否定他是漢室臣子。細看曹操一生作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貫穿始終的漢室情結。曹操的祖父曹騰、父親曹嵩、他自己及兒子曹丕等,四世累受漢室皇恩,曹操講究實際,不會無視這個事實。這是曹操終究沒有篡漢自立的思想基礎。從曹操一生的主要行動來看,同樣可以看到這種漢室情結。他20來歲入仕,很想為朝廷盡力。做洛陽北部尉時,不畏豪強,犯禁者殺,工作很負責任;任濟南國相,整頓吏治,成績卓著。黃巾軍起,他趕忙跑去鎮壓,竟降伏其部眾30萬人。董卓亂政,曹操敢刺殺他,且在陳留散盡家財招募義兵,首先舉起討董義旗。在當時的討董聯軍中,他和孫堅一樣,是最沒有私心雜念的將軍。曹操及時提出討董良策,眾人置之不理,他一怒之下率5000人先行出擊,結果敗得一塌糊塗。這次失敗教訓了曹操,沒有實力幹不成大事,於是他擴充軍隊,開拓地盤,走上了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的道路。不客氣。地說,與袁紹、袁術、呂布、劉備、孫權等人相比,曹操對於漢室的貢獻最大。如果不是曹操收留了走投無路的漢獻帝,很難設想他能再穩穩當當做25年皇帝。當然,迎立這個傀儡皇帝,給曹操帶來很大方便,但也造成了諸多麻煩,比如稍有舉措,就要上表奏聞,還容易給人抓到把柄,無異自尋煩惱。然而曹操一旦做出這個決定,就貫徹到底,至死沒有拋棄漢獻帝,也未修改“匡扶漢室”的既定方針,這不能不說是曹操的漢室情結在起作用。他如果代漢稱帝,就會徹底毀壞自己一生的聲譽、名節,就會成為真正的漢賊。曹操奮鬥一生,不能不考慮自食其言的後果,所以他寧願做周文王,給兒子鋪好登基之路,也決不會自己去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