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幾個方麵分析了曹操不當皇帝的理由和原因。此類理由和原因還可舉出一些,如障礙尚未掃清,內部尚不穩定,時機尚不成熟等。盡管曹操是漢朝廷所有權力的真正主人,但他沒有代漢自立卻是不爭的事實。
曹操不稱帝並不是他不想當皇帝,這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曹瞞傳》和《世語》都稱尚書桓階“勸王(曹操)正位,夏侯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由此看來,曹操並非隻是一心一意匡扶漢室,其實他還是想當皇帝,隻是蜀、吳未定,他坐不穩這個寶座。如果“二方既定”,他就會效法舜禹之軌,不客氣地讓漢獻帝禪位。可惜曹操已至暮年,等不到這一天了。曹操死後,夏侯還“追恨前言”,以為泄露了天機,很快他也死掉了。有人對此進行了考證,以為《世語》是胡說八道,但沒有否定《曹瞞傳》也說過這些話,可見對於曹操的這一記載並非全是妄說。還有,曹操在看完孫權勸其稱帝的信後,曾經無可奈何地發出了一句感歎:“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周文王沒等滅掉殷紂王就去世了,其子姬發後來滅商,建周朝,即帝位,尊其父為周文王。曹操以周文王自居,說明他不是不想改朝換代,隻是自己身體有病,已經來不及了。
還有人以為,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事實上他做不成皇帝。就是輕而易舉把漢獻帝搞掉,他也隻能做個控製一方的草頭王,做不成統一全國的真皇帝,而且還要背個“篡漢自立”的萬世惡名,倒不如隻要實惠,不要虛名,所以才一直“謙虛”著不稱帝。如果給曹操排個時間表,可以看出他要當個真正的皇帝很艱難,就從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算起吧:
建安元年,曹操讓漢獻帝封自己為大將軍、武平侯。為了安撫勢力最大的袁紹,他又緊忙讓漢獻帝封袁為太尉、鄴侯。可是袁紹不領情,不僅不接受,還大罵曹操“今乃挾天子以令我乎?”曹操知道自己勢力不行,隻好忍氣吞聲把自己的“大將軍”封號讓給袁紹;建安二年,董卓的部將張繡率部攻擊曹操,袁術則公開在壽春稱帝,同曹操唱起“對台戲”;建安三年,荊州的劉表公開支持張繡,向曹操發動進攻,呂布也同他大動幹戈,孫策則乘機占據江東,根本不聽招呼;建安四年,劉備公然背叛曹操而投靠袁紹,不久,許都就受到袁紹大軍的攻擊;建安五年,官渡大戰爆發,曹操獲勝,接著就是長達7年的征伐,總算大體平定了中國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領荊州,形勢一片大好,他要統一全國,不料遭到赤壁慘敗,劉備不客氣地占領西川、荊州,從此形成三方鼎立的局麵。至此,曹操已是鞭長莫及,他沒有力量和時間再搞統一了。總起來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身兼多種要職,占據有利位置長達24年,可是他沒有製服各路諸侯。曹操不是沒有想當皇帝之心,然而缺乏回天之力,事實上他當不成皇帝。如果曹操公開亮出代漢自立的招牌,局麵將更加糟糕。曹操的精明之處,就是善於利用合法的外衣,將不合法的目的掩蓋起來,雖然他不稱皇帝,但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當皇帝,而且這種努力是有計劃、按步驟的,既穩穩當當,又周到嚴密。比如: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其中曹節被立為皇後。一方麵用於政治上的籠絡,一方麵設下幾個眼線,便於控製這位小皇帝。從建安十三年起,曹操就從政治體製入手,將皇帝權力轉移到自己身上。這年六月,罷三公官,曹操自任丞相。他的所有命令先由丞相主簿司馬朗傳遞給代尚書令荀,再由荀傳給漢獻帝,最後以詔書形式發出,其實卻是曹操的“旨意”。十六年,曹操以兒子曹丕為副丞相,進一步抓牢了中央大權。十七年,曹操可以帶劍穿鞋直接上殿,而且入朝不用小跑。十八年正月,曹操以皇帝名義合並十四州為九州,其所領冀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州,魏郡成為最大的郡,為將來的魏王國奠定了基礎。十八年五月,曹操受魏公及九錫,後者是天子賜予臣子的九種禮物和待遇,通常被認為是大臣篡位的先兆。十九年正月,曹操在封地內舉行耕種籍田儀式,表明魏的分封國地位正式確立。同年三月,漢獻帝宣布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並授曹操以金璽、赤紱、遠遊冠等物,具有了過去皇太子的待遇。二十年九月,曹操執掌分封諸侯、任命郡守國相的權力,得官爵者皆知有魏公而不知有天子。二十一年五月,曹操晉爵為魏王,並得到金虎符,在製度上正式承認了他的調兵權。與此同時,曹操也在緊鑼密鼓地完善魏國的政治組織:任命鍾繇為魏國相國,任命華歆為禦史大夫,建立太學作為培養幹部的基地。曹操還在北方實行屯田,改革賦稅,頒布租調製度,為今後準備了充足的糧食。可以說曹操從政治、軍事、組織、經濟等各方麵都做好了登基的準備。到了這種地步,曹操仍不滿足,動不動就朝漢獻帝大發脾氣,嚇得這位天子苦苦哀求:“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意思是說,你若不輔佐我,發發善心放我一條生路得了。恨不得要把皇位拱手相讓。曹操自知時機尚不成熟,考慮再三,還是把這個寶貝位置留給了兒子。
總起來看,曹操為什麼不做皇帝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自古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人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其實,局中的曹操始終保持著一份可貴的清醒。他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可是卻實實在在獲得了許多超過當皇帝的榮耀,這正是曹操想得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