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西蜀的一係列敗仗,也與諸葛亮過時的戰略方針直接相關。漢獻帝東遷之後,原先富足的秦川一帶變得經濟凋敝、人煙稀少,民力財力日顯窮蹙,難以支持劉備大軍逐鹿中原。可是諸葛亮昧著心眼,仍然主張堅守秦川,而又無力東進,真是得不償失。戰略要地荊州上通宛洛,下控孫吳,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可是蜀軍在此兵力不足,又偏放了個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的關羽。偶有一二個勝仗,衝得頭腦發昏,關羽不僅失了荊州,連父子二人性命也給丟了。而上庸、江州的蜀兵為什麼不救?諸葛亮的英明預見到哪裏去了?實踐說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馬謖丟街亭,都與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勢有關,和他不能正確把握全局有關,照他這樣指揮作戰,豈有不敗之理?
過於謹慎小心,不用奇謀妙計
這從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可以看得出來:“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引見《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這個評價比較準確恰當,完全符合諸葛亮布陣打仗的實際。
所謂“奇謀為短”,這是有事實根據的。諸葛亮首次北伐,魏安西將軍夏侯鎮守長安。此人懦弱無能,惟怯不前,是魏之西線的薄弱環節。如能一舉攻下戰略要地長安,勢必導致中原震恐,戰局大變。為此,蜀國大將魏延及時向諸葛亮獻上“子午穀奇謀”。他說:夏侯怯而無謀,自己願領兵五千,從褒中(今陝西褒城)出發,沿秦嶺東走,再由子午穀向北,不過10天可到長安。夏侯見我蜀軍突然而至,必然乘船迅速逃走,這時的長安城裏隻有禦史、京兆太守一幫文官,就好收拾了。請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出斜穀,隻需20天就可勝利會師。這樣長安可指日可下,而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了。(事見《三國誌·蜀誌·魏延傳》注引《魏略》)。
魏延陳述的作戰方案堪稱奇計,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也寫了這段,隻是有所增飾。可是諸葛亮認為這樣做太危險了,不如從坦道先取隴西,十全必克而又無危險,堅持西出祁山,以和諸戎。想不到街亭一敗,全局皆輸,眼看著三郡歸附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這種難以原諒的敗績,諸葛亮要負領導責任。就諸葛亮北伐來說,隻有這次奪取關隴的可能性最大。這次戰後,魏明帝立即把無能的夏侯調走,改派大將曹真鎮守這一戰略要地。曹真之後司馬懿接班,諸葛亮從此永遠失去占據長安的機會。這次失敗,非同小可。
不隻這種關係全局的大戰諸葛亮過於謹慎小心,就是對於絕對劣勢的弱敵,他也蹈常如故,縮手縮腳,結果打成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並以失敗而告終。比如第二次北伐圍攻陳倉,對手郝昭隻有兵士千人,而諸葛亮兵力十倍於敵。他先用雲梯衝車攻城,被郝昭用火箭和繩連石磨擊破。又用百尺井闌射城中,以土塊疊壘,想直接攀登。郝昭立即複築內牆,以拙製笨,挫敗了蜀軍攻城計劃。諸葛亮無計可施,命人再挖地道,企圖偷襲進城。不料郝昭同樣掘壕橫截,諸葛亮的打算又成泡影。一個彈丸之城,晝夜攻打20多天竟不得手,蜀軍精疲力竭,不得不狼狽後撤。諸葛亮號稱足智多謀,除去這種拚消耗的辦法難道別無良策?看來他確實“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如此呆板的統帥,怎能不打敗仗?
有選賢任能之誤,不善於使用人才
劉備偏安一隅,格外看重人才,除去他的兩個桃園兄弟之外,尚有趙雲、馬超、魏延、法正、郭攸之、費礻韋、向寵、簡雍、李嚴等,文武皆備,眾星燦爛,曾經盛極一時。而到諸葛亮執政,在用人方麵大大遜色於劉備,結果人才寥若晨星,青黃不接,怎麼能打勝仗?在選賢任能方麵,諸葛亮最明顯的失誤是不能寬容雄才雋士。對於有才能的人,諸葛亮使用起來十分謹慎。比如老將軍趙雲,身體尚可,連當個高級參謀都不準,使其抑鬱老死。又如李嚴、廖光等人,俱有幹才,而且身負重任,諸葛亮一味求全責備,反對有不同意見,偶有過失,就撤職查辦,或置之“閑散”。再如彭,是龐統和法正聯合向劉備推薦的能人,因其有些驕傲,不拘小節,諸葛亮便說他“心大誌廣,難可保安”,必欲除之而後快。結果可用之才越來越少,帳下缺乏獨當一麵的將軍。諸葛亮分身無術,難怪要打敗仗了。
再一點是他不善於用人之長。世上沒有全才,軍事將領也是這樣。用將之道也要揚長避短,這樣才能多打勝仗。而諸葛亮明知這個淺顯道理,卻難做到這點。
最典型的例子是就是對待馬謖和魏延。劉備曾對諸葛亮有過專門交待:“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諸葛亮聽了當耳旁風,“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引見《三國誌·蜀誌·馬良傳附謖傳》)。以為馬謖可當大任,讓他守衛街亭,敗得一塌糊塗。諸葛亮隻好揮淚斬殺,承認有失先帝知人之明。實事求是地說,馬謖也是傑出人才,他是戰略家,而非領兵打仗的將領。諸葛亮南征,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獲得了巨大成功。
又比如魏延,是劉備通過戰場嚴酷考驗,親自提拔起來的將才,對於領兵打仗很有經驗。劉備遷治成都,需要有位大將鎮守漢川,眾人以為必是張飛,張飛也以心自許。誰知劉備任命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眾人無不吃驚。可見魏延在劉備心目中的位置。可是到了諸葛亮時期,“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製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自己短於奇略,放著有奇略的人不用,打了這麼多敗仗也就不奇怪了。
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對部屬放鬆批評教育
諸葛亮身為丞相,總理全國各方麵政務,應辦好丞相應該辦的事情。但他事必躬親,不分巨細,連公文校簿都要自己校對,對別人總是不信任。蔣琬、費礻韋都是他看重的人才,諸葛亮對他倆也不放心,從未讓蔣、費負責一個區域或一支軍隊的全麵工作。他本人也以為統一天下的工作舍我其誰,因而連續五次率軍北伐,不辭勞瘁,萬事包攬,部下積極性難以發揮,造成從上到下的迷信和普遍依賴心理,每個步驟都要依靠丞相的所謂“錦囊”妙計,而且不能提前打開,隻能臨時抱抱佛腳。像這樣的軍隊,怎能有機動靈活性可言?怎能隨機處置問題?這種教條主義者指揮的軍隊,怎能不打敗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