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安祿山迷惑唐明皇和楊貴妃(1 / 3)

安祿山是唐代“安史之亂”的禍首,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他以討伐宰相楊國忠為名,與史思明在範陽(今北京市城區西南)起兵叛亂。他指揮15萬(號稱20萬)大軍,很快攻下東都洛陽。次年正月,自立為雄武皇帝,國號燕,改元聖武,遣軍攻破潼關。六月兵鋒指向長安,唐玄宗攜寵妃楊玉環等千餘人倉皇西逃,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發生兵變,楊氏兄弟姐妹被誅。七月,玄宗皇帝讓位於太子李豫,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直到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底,動亂悉平,國家損失慘重。唐玄宗和楊玉環做夢也沒想到,發動這場叛亂的頭子竟會是他的寵臣和她的養兒安祿山。

這場幾乎斷送了李唐王朝的動亂早在醞釀之中,安祿山為了謀反成功精心籌劃了10年。其間他多次來往於朝廷,唐玄宗竟然沒有察覺,楊玉環更是一無所知。安祿山本是個粗人,目不識丁,他究竟用什麼手段迷惑了被稱為“中興之主”的唐玄宗?又如何迷惑了大美人楊貴妃?

這裏,有必要近距離觀察一下安祿山其人。

安祿山,周長安三年(703)生於營州(今遼寧朝陽市)。其父是康姓胡人;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族巫婆。據說他的母親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紮犖山(突厥人尊該山為戰鬥之神),感應而孕,正月初一生了兒子,取名為“紮犖山”。安祿山的父親早死,母親改嫁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開元初年,其部族敗散,他與安思順、安文貞一起逃離突厥,並與安思順等人約為兄弟,從此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長大後性情殘忍,狡詐多智,懂得六蕃語言,初任諸市牙郎一職。

安祿山有偷偷摸摸的習慣,開元二十年(732)因為盜羊被範陽節度使張守抓獲,要用棍子打死他。安祿山大喊:“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守矽見他出語不凡,且生得肥白,於是當場將其釋放,讓他與同鄉史思明俱為捉生將,留在軍前驅使,並收他為養子。安祿山驍勇過人,又諳熟山川地形,故能以少勝多,很快以功擢升為偏將。其後,更是“所向披靡”,軍功日多,升為員外左騎衛將軍,充衙前討擊使。開元二十四年(736),安祿山升平盧將軍,這年,他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以其違反軍令奏請將其斬首,宰相張九齡批示同意。在這之前,安祿山曾進朝言事,行為不軌,引起了張九齡的注意。他曾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這次安祿山打了敗仗,正好借機剪除,誰知唐玄宗並不同意,他說:“你怎麼能像晉朝王夷甫看石勒那樣,隨意斷定安祿山難製呢?”終未準奏。看來唐玄宗早就對安祿山有了一定認識,否則不會為他保命。

開元二十八年(730),禦史中丞張利貞為河北采訪使,安祿山認為這是結交朝中大臣的天賜良機,遂“百計諛媚,多出金諧結左右為私恩”。張利貞及手下人得了好處,一致盛讚安祿山聰明能幹,他也因此被授為營州都督、平盧軍使、順化州刺史。安祿山嚐到這個甜頭後,對過住的朝廷使者一律暗中賄賂,這些人遂眾口一詞為其評功擺好,唐玄宗更加認定安祿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天寶元年(742),授其為平盧節度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成為一路諸侯,在唐玄宗心目中有了重要位置。

天寶二年正月,安祿山入朝彙報工作,很稱玄宗心意,加封他為“驃騎大將軍”,倍加寵待,謁見無時,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君臣關係。安祿山為了進一步固寵,千方百計迷惑唐玄宗和楊貴妃,取得了他們的高度信任。

編造吉祥謊言,討得皇帝歡心

安祿山通過頻繁接觸玄宗,知道他迷信思想嚴重,便不斷編造一些帶有吉兆的謊話,借以表白自己的忠心。比如一次他當麵對唐玄宗說:去年(天寶元年)七月,營州境內發現了很多害蟲,蠶食禾苗,威脅收成,我便焚香祝天,虔誠說道,“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願使蟲食臣心;若不負神祗,願使蟲散”。語罷,就有一大群鳥從北方飛來,食蟲立盡,這件事臣覺得上天有靈,請史官記下。唐玄宗聽了這種胡說八道居然信以為真。還有一次更是荒誕無稽。安祿山為以邊功邀寵,主動挑起與北方奚和契丹的戰爭,奚與契丹則殺掉和親的唐朝公主作為報複。安祿山有些害怕,多虧進擊契丹獲勝,遂上奏玄宗說,夢見早已去世的鎮邊大將李靖、李責力,他們向我求飯吃,於是在北郡建祠堂,靈芝又生於祠堂之梁。唐玄宗認為這是好的兆頭,竟然連他的夢話也相信了。

此外,安祿山還利用一切機會向玄宗帝獻媚,以示對他忠心耿耿。一次眾臣奏事,安祿山本來無事可說,靈機一動,臨時說了這樣幾句:“臣生蕃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玄宗以為他這是真心話,也勸慰了幾句。安祿山麵見太子,立而不拜,左右勸他下跪,他仍拱立說:“臣胡人,不習朝儀,不知太子者何官?”當隨從們告訴他太子是日後的皇帝時,安祿山狡黠地說:“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儲君。”一句話就把唐玄宗說得飄飄然,竟然信以為真。還有一次是在君臣觀看舞蹈時,唐玄宗見安祿山肚皮很大,便戲謔著說:“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爾!”安祿山立即對答:“更無餘物,正有赤心耳!”這句話使唐玄宗渾身通泰,樂不可支,以為安祿山真是一位少見的大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