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伍子胥之冤(2 / 3)

經過一番準備之後,從第二年開始,吳國便對楚國實行輪番襲擊的戰略。吳國先出動軍隊攻打楚國的夷邑(在今安徽亳縣東南),又侵襲潛邑(今安徽霍山縣南)和六邑(今安徽六安市東北)。楚國匆忙派左司馬戌率軍前往救援,吳軍便迅速撤走了。接著吳軍再次攻楚,包圍了楚國的弦邑(今河南息縣南),兵鋒一直抵達豫章。當楚國派大軍抵禦時,吳軍又迅速撤走了,這樣輪番不間斷地對楚發動襲擊,楚軍從此開始疲於奔命。

為了保證對楚作戰的勝利,周敬王九年(前511),伍子胥又向閹間推薦孫武。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他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流傳至今,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重視。但當時孫武還隱居在吳國,很少為人所知,是伍子胥發現了他這個人才,並及時地把他推薦給吳王。有了這樣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做將領,吳國對楚作戰就更有勝利的把握了。

不久,闔閭得知吳國遺失多年的一把名叫湛盧的寶劍被楚昭王得到了,於是大怒,當即決定由伍子胥、孫武和伯嚭率軍伐楚,一定要奪回湛盧劍。當時要論各方麵的準備情況,吳國還不宜對楚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不過在闔閭的盛怒之下,伍子胥等也隻好聽從。當時楚國有一位賢臣,名叫子期,頗得人心,又善於用兵。伍子胥想,如果楚國用子期為將,要想打贏這一仗,就很難有把握了。於是他心生一計,派人放出空氣說:“吳國最怕同楚國的子常打仗,如果楚國讓子常為將,吳兵就將避免和他交鋒,而將軍隊迅速撤回。吳國最希望楚國能用子期為將,如果用子期為將,吳軍就一定能打敗楚軍,並殺死子期。”昏庸的楚昭王本來已經任命子期為將了,聽了吳國放出的空氣,不加思索,便信以為真,於是又把子期撤了下來,重新任命子常為將。結果這次打了敗仗,丟失了兩個城邑。吳國在獲得奪取二邑的戰果之後,也就迅速撤回了。因為伍子胥、孫武和伯嚭心裏都清楚,現在對楚發動全麵進攻的時機還不成熟,打一仗,給闔閭出出氣就是了。

周敬王十四年,即吳王闔閭即位的第九年,闔閭要破楚入郢(今湖北江陵)之心已經急不可待了。一天,他對伍子胥和孫武二人說:“開始你們說時機不成熟,楚國的郢都還不可攻破,現在你們看怎樣了?”伍、孫二人見吳王的決心已定,很難再說服他等待,便向闔閭獻計,應利用蔡、唐二國與楚國的矛盾,聯合蔡、唐二國以伐楚。吳王闔閭采納了他們的意見,於是吳國聯合蔡、唐向楚發起大規模進攻。

吳軍與楚軍夾漢水而布陣。吳王的弟弟夫概瞅準了一個機會,率領他的部下五千人對楚發起攻擊,緊接著大軍掩殺過去,把楚軍打得大敗。楚軍統帥子常因戰敗而逃奔到鄭國去了。楚軍群龍無首,潰散逃竄。

吳軍乘勝追擊,五戰五勝,一直攻入了楚國的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隨國去了。

吳王闔閭破楚入郢的心願終於實現了!其首功,應歸之於伍子胥多年來的精心謀劃。

伍子胥的家仇也終於得報了。使他感到遺憾的是楚平王已死。昭王又已外逃,無法對活人下手。為了解恨,他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搬出平王的屍體,對屍體抽打了三百鞭,又用左腳踩著屍體的腹部,右手摳出屍體的雙眼,譏誚地說:“誰讓你聽信讒言,殺害我的父兄呢?你今天落得這個下場,不冤枉吧!”隨後將平王焚骨揚灰。

這時楚臣申包胥逃亡在山中,他與伍子胥本是好朋友。他聽說伍子胥在郢都掘墓鞭屍,便派人前去責備伍子胥說:“您報仇,也太過分了吧。您本是平王的臣子,現在居然對平王掘墓鞭屍,這樣來報仇,您的做法也太不顧及天道了吧!”伍子胥對來人說;“請為我回申包胥,就說我日暮而路遠,不得不倒行而逆施。”

吳軍對郢都的占領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申包胥從秦國搬來了救兵,楚軍也重整旗鼓與秦軍聯合殺來,而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又趁闔閭在楚、國內空虛之機,跑回國去自己稱王。與此同時,越王允常也興兵攻吳。形勢驟然變得對吳國十分不利,吳國不得不從郢都撤兵了。

但吳國並沒有就此放棄打擊楚國的戰略方針。過了兩年,闔閭又派其子夫差率兵伐楚,並奪取了番地(大約在今江西鄱陽湖附近)。楚因懼怕吳國再來侵犯郢都,便把國都遷到(今湖北宜城)去了。

攻破越國

周敬王二十六年,闔間以越不出兵跟從他伐楚為罪名,興兵伐越。越王勾踐領兵迎擊。兩軍在今浙江嘉興市西南交戰,結果吳軍被打得大敗,闔閭一隻腳的大拇指也被越人擊傷了。吳國隻好收兵而回。

闔閭受傷後一病不起。但這時吳王還沒立太子,他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便開始考慮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也很為這事犯愁。他希望闔閭能有一位好的繼承人,使他千辛萬苦輔佐闔閭創立的功業能得以保持。正在這時,夫差來求助伍子胥,說:“父王想立太子,除了我,還有誰更合適呢?父王十分信任您,這事就全聽您一句話了。”伍子胥從平日對夫差的了解,認為他在諸公子中,確實是立太子的理想人選,就決定幫助他,於是他對夫差說:“大王還未拿定主意,我這次進去一說,就將決定了。您就放心吧。”恰巧在這時,闔閭召伍子胥進去商量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便乘機對吳王說:“我聽說,王業的廢壞,往往是由於後繼無人;王業的興盛,則在於能夠選立賢嗣。依我看,要立太子,諸子中沒有比夫差更合適的了。”闔閭卻說:“我看夫差愚蠢而又缺乏仁慈之心,恐怕不能繼承吳國的大業。”伍子胥說:“夫差待人誠信而又友愛,恭行正道而又敦守禮義。父死子代,經書上早有明文。請立夫差為太子,不要再猶豫了。”闔閭對夫差這個人選雖不太滿意,但經不住伍子胥的反複勸說,又基於對伍子胥的信任,心想也許自己對夫差的看法不正確,而伍子胥的看法才是對的,於是就同意了伍子胥的意見。他對伍子胥說:“立太子的事,我就聽從您的意見了。”夫差就這樣被立為太子。闔閭立太子後不久就死了。臨死前,他把太子召來問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殺父之仇了嗎?”夫差立即肅然正容回答說:“不敢忘!”這實際上就是要夫差為自己報仇。

闔閭死後,夫差即位,在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下,積極準備伐越報仇。經過三年的準備,到了周敬王二十六年春,夫差親率大軍,舉行大規模的伐越戰爭。吳軍在夫椒(今浙江紹興)把越軍打得大敗,越王勾踐隻帶五千人逃奔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吳軍把會稽山團團圍住。越國滅亡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了。

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越國君臣經過緊張的謀劃,決定卑躬屈膝,向吳國請和投降,隻要能求得生存,就不惜一切代價,然後再作將來的打算。他們還通過賄賂,買通了太宰伯嚭;伯嚭答應幫助吳國說服夫差同意媾和。這樣,在越國極其謙卑的言辭懇求下,加上伯嚭的竭力慫恿,也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差急於北上伐齊,進而爭霸中原,也想盡快了結越國的事,因此夫差決定接受越國的求和。

這時,隻有伍子胥看到了同越國媾和的巨大危險,因此竭力反對,而主張乘勝前進,將越國徹底消滅,免遺後患。他勸夫差說:“千萬不可接受越國的求和!越國和吳國是仇敵之國。吳越二國周圍有三江(指吳江、錢塘江、浦陽江)環繞,二國的人民沒有別的地方可遷徙,有吳就沒有越,有越就沒有吳,這種勢不兩立的局勢是任何時候也不會改變的。我聽說,陸生者居陸,水生者居水。北方中原地區的國家,我們攻打他們取得了勝利,我們卻不能居住他們的土地,不會乘坐他們的車輛;對於越國,我們戰勝了他們,卻能夠居住他們的土地,能夠乘坐他們的舟船,這也正是我們攻打越國的利益所在。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大王一定要把越國滅掉!否則將來後悔也來不及了。”伍子胥還舉出曆史上的經驗教訓說:“夏朝時候太康失國,被有窮氏的後羿奪取了政權。後羿又被他的部下寒浞所殺,帝位又被蹇浞所篡奪。太康和他弟弟仲康在外逃中不久都死了。仲康的兒子名叫相,便去投靠斟灌(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斟尋阝(今山東濰坊市附近)兩個夏的同姓部落。寒浞奪得帝位之後,便大力消滅夏的殘餘勢力。他出兵滅掉了斟灌和斟尋阝,並殺死了相。當時相的妻子正懷著兒子少康,她從一個牆洞裏鑽出去逃跑了。她跑回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縣境),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氏長大成人後,便積蓄力量,努力要恢複夏王朝。後來終於滅掉了寒浞,重新恢複了夏的統治。現在我們吳國遠不如過去的寒浞強大,而現在的越國卻比過去的少康要強大的多。說不定上天還會使越國重新振興起來,到那時再想製服它,就很難了。我國介於蠻夷之間,卻要保存敵人,以使其強大,用這樣的方法來求取霸業,必然是行不通的。”但無論怎麼說,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夫差就是聽不進去,終於答應了越國的求和。

伍子胥見過夫差出來後對人說:“越國用十年的時間繁衍積聚,用十年的時間對人民進行教育訓練,二十年以後,吳國的宮殿恐怕就要變成沼澤了!”

根據吳越兩國的媾和條件,勾踐應和他的大臣隨夫差去吳國,給夫差當奴仆。周敬王二十六年五月,勾踐留文種守國,自己帶著範蠡等大臣來到了吳國。夫差把他們君臣密閉在宮中,讓他們做苦役。勾踐君臣知道,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隻有一切隱忍,逆來順受,才有可能求得吳王夫差的寬宥和赦免,從而獲得一條生路。因此他們表現出毫無怨言,一切恭敬從命的樣子。夫差見此情景,果然很高興。

隻有伍子胥時刻為此憂慮。他認為勾踐君臣一天不除,隱患就存在一天,而且總有一天會釀成大的禍害。因此,他總想找機會勸說夫差殺了他們,以斬除禍根。這一天,他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勸諫夫差說:“從前夏桀囚禁了企圖反叛他的商湯而不誅,商紂王囚禁了企圖反叛他的周文王而不殺,結果時機一過,天道反複,轉福成禍,商湯反而殺了夏桀,周武王反而滅了商紂。今天大王您既然囚禁了越君而又不誅,我以為大王是受他們君臣假象的迷惑太深了,這就很難保將來不遭受夏、商那樣的禍患。”這一說,夫差倒似乎有些醒悟了,便下令把越王召來,他要親自盤問盤問。

勾踐見了夫差,表現得極為謙卑恭順。經不住勾踐幾句好話一說,夫差的心又動搖了,便決定把他關押進石室,先不殺。於是伍子胥又勸諫夫差說:“我聽說想成就王業的人攻打敵國,戰勝了,就要把敵國的國君殺掉,因此沒有怕遭報複的憂慮,從而也就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免除了禍患。現在越王既已被關進石室,應該早下決心除掉他。否則,以後必將成為吳國的大禍患。”但這時伯嚭卻在一旁說:“從前齊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回來後燕君送他,不覺送入了齊國境內,齊桓公便將燕君所到之地都割給了燕國,齊桓公因此而被世人所稱頌。當年宋襄公同楚國作戰,一定要等楚軍渡過了泓水,擺好了陣勢,才下令開戰,因此人們稱讚他講道義。取得成功的能夠留下美名,遭受失敗的也有德義可稱頌。現在大王能赦免越王,功名就超越前代的聖王了。”夫差聽了他們倆人的話,一時猶豫不決。當時他身體不好,正在生病,便說:“這事先放一放吧,等我病好了再說。”

勾踐這時感到形勢對他很不利,是否能免除一死,並進而逃脫虎口,還命運難卜,因此他內心非常不安。他的謀臣範蠡卻安慰他沉住氣,並向他獻計,讓他趁夫差生病之機,進一步向夫差表現自己的忠順和赤誠之心,以感動夫差,這樣來求得夫差的信任和赦免。於是勾踐依計而行,通過伯嚭,以求探視夫差的病,並親嚐夫差的糞便。這一下確實讓夫差感動了,以為勾踐真的是赤心待己,所以當他病好之後,便決定赦免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