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原名伍員,子胥是他的字。他幫助吳國強大起來,整軍經武,不久就攻破楚國,使吳國成為霸主。後來,吳王夫差在如何對待越國等問題上受到欺蒙,伍子胥屢諫不聽。最後,伍子胥竟被賜劍自盡,被稱為千古奇冤。
伍子胥奔吳
伍子胥的生年不詳。因為他曾受封於申(今河南南陽市北),所以曆史上又稱他為申胥。
伍子胥的父親名叫伍奢,哥哥名叫伍尚。伍奢很受楚平王的信任,做了楚平王太子的太傅。當時楚平王的手下有個叫費無忌的人,被任命做了太子建的少傅。費無忌很妒忌伍奢備受平王和太子的寵信,便想討好平王,並千方百計離間平王和伍奢的關係。
有一天,費無忌對平王說:“太子年齡已經不小了,該給他娶妻了。”平王聽了他的話,便為太子從秦國娶妻,並派費無忌前往迎親。可是費無忌迎親回來後卻對平王說:“秦女是個絕色女子,王不如自娶之,再另為太子聘娶個女子就是了。”平王被他說動了心,便自己娶了秦女。費無忌便因此而討得了平王的歡心。
過了不久,費無忌又對平王說:“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寶豐縣東)是我國的北方重鎮,對城父的城牆應該大加修固,並派太子親自去鎮守,這樣既可以和北方交通,又可以收南方之利,這就得到天下了。”平王聽信了他的話,便把太子建派到城父去了。
過了一年,即到了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費無忌向平王誣陷太子和伍奢說:“太子因為君王娶了他的妻,對王很不滿。現在他和伍奢打算領著方城(楚國在北方所修的長城)外的人背叛。他們自以為占據方城,就如同一個諸侯國一樣,又有齊、晉兩國輔助他們,他們必將危害楚國,應及早著手解決。”平王聽信了費無忌的話,便把伍奢召來質問。伍奢回答說:“君王有了一次過錯(指娶太子的妻)就已經夠嚴重了,為什麼還要聽信誣陷之辭!”平王聽了大怒,便把伍奢囚禁起來,並派方城司馬奮揚前去殺太子建。奮揚知道太子是被誣陷的,便暗中把太子放跑了。太子建逃奔到了宋國。
費無忌又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有才能,如果不除掉,恐怕將會成為楚國的後患。可以讓伍奢以父命召他的兩個兒子,他的兩個兒子就一定會來。”於是平王使人對伍奢說:“你能把你的兩個兒子召來,就饒你活命,否則就將處死!”伍奢說:“老大伍尚心地仁慈,聽到我的召喚將會到來。老二伍員性情剛毅,能成大事,他看到來了不會有好結果,是一定不會來的。”楚王不信他的話,便派人以伍奢的名義去召他的兩個兒子。
平王派出的使者找到伍尚和伍員後,便對他們說:“你們跟我回去,便可以放了你們的父親。否則,你們的父親就難逃活命了。”聽了使者的話,伍尚打算跟使者回去。伍員說:“楚王召我兄弟,並不是真想給父親以生路,而是怕不能斬草除根,留下後患,因此以父命詐召我二人。我二人一回去,必定與父俱死無疑,對挽救父親的生命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我們如果回去,就正中他們的圈套,以後就沒有人能為父親報仇了。現在我們不如逃奔到別國去,將來好借別國的力量報仇,切不可走共同滅亡之路!”伍尚說:“我知道,就是回去了也不能保全父命。但隻恨他們以保全父命的名義召我,我不聽召,就是不孝。將來一旦父親被害,仇也不可不報。所以我決定回去與父同死,你可以留下來,將來好為父報仇。現在你趕快逃走吧!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盡孝道。”於是伍尚跟使者回去了。伍奢見伍員沒有來,感歎道:“楚國的君臣恐怕將要吃不成安穩飯了!”楚王果然把伍奢和伍尚一起殺害了。
因為太子建逃奔到宋國,所以伍員也逃到了宋國。但因正趕上宋國內亂,伍員和太子建又從宋國逃到鄭國。鄭國本來待他們二人很好,可是由於太子建受到了晉國的唆使利誘,答應給晉國做內應,幫助晉國奪取鄭國。鄭國惱火了,一怒之下,便把太子建抓起來殺了。伍員恐慌了,便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連夜逃出了鄭國。
伍子胥決定逃往吳國。當他到達吳、楚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時,看到楚國的士兵盤查甚嚴,關門口還掛著伍子胥的畫像,過往行人都要與畫像對照一番,確認不是伍子胥以後才放行。伍子胥報仇心切,當時又沒有其他退路,所以陷入了極度的憂憤之中。他在旅舍一夜不能入睡,一頭黑發居然在一夜之間全變成白色。於是,後人便流傳著一句俗語:“伍子胥過昭關,須發皆白。”這一來,伍子胥就成了一個白發老翁,守關土兵都辨認不出來他了。於是順利地過了昭關,進入吳國。
擁立闔閭
伍子胥來到吳國,為了不被人認出,以躲避楚國的追殺,便披發裝瘋,塗麵赤腳,沿街乞討。街市上的人見了,沒有人能認出他是誰。隻有一個善於相麵的人見了他以後,驚訝道:“經我相麵的人多了,還不曾見過像這個人的相貌!這大概是個外國的士臣吧!”於是相者便把這情況報告給了吳王僚。吳王僚便命相者帶此人來見。吳王僚的庶兄公子光聽說這一消息,暗自高興,心想:“我聽說楚王殺了忠臣伍奢,他的兒子伍子胥既有勇,又有智,一定是他因想報父仇而來到了吳國。”因此便想暗中結交他。
再說相者到街上找到了伍子胥,便帶他去見吳王僚。吳王僚見伍子胥體形偉壯,身高一丈,腰粗十圍,氣度確實不凡。同伍子胥一連談了三天,滔滔不絕,而且語無重複。吳王僚不禁讚歎道:“真是一位賢人啊!”從此便讓他參與謀劃軍國大事。伍子胥見過吳王僚之後,公子光便把他接回府中,與他促膝而談,向他傾吐肺腑,兩人便結成了知心朋友。
周敬王二年(前518),吳楚兩國邊境上的兩家女子因采桑葉發生爭執,繼而兩家互相攻殺,接著邊境上的兩縣又互相攻殺。吳王聽到消息大怒,便派公子光率兵伐楚,攻取了楚國的居巢(今安徽六安縣東北)、鍾離(今安徽鳳陽縣東)兩邑。於是伍子胥乘機向吳王僚建議說:“楚國完全可以攻破,希望大王再遣公子光伐楚。”公子光卻對吳王說:“伍子胥因為父兄被楚王殺害,想報私仇,才勸王伐楚。其實現在楚國還不可能攻破呢!”公子光這一說,伍子胥立即領悟到,公子光並非真的認為現在楚不可伐,而是想先集中精力奪取王位,而後向外建立功業。
原來公子光認為,吳國的王位本應由他繼承,而不應當由僚繼承。要說理由,得上溯到吳王壽夢的時候。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老大叫諸樊,老二叫餘祭,老三叫餘昧,老四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博學多才的大賢者季紮。因為季紮賢,所以壽夢決定把王位傳給他。壽夢死後,季紮卻對王位讓而不受,於是就暫由老大諸樊做國君。諸樊死後,又把君位傳給了老二餘祭,想通過兄弟依次相傳,最後還是傳給季紮,以實現先君的遺願,所以餘祭死後,又傳位給老三餘昧。可是老三死後,季紮還是不肯即君位,而國又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大臣們便商量,決定由餘昧的兒子僚繼承君位,這就是吳王僚。但公子光對這種安排卻憤憤不平。因為他的父親是老大諸樊,既然叔父季紮不願繼位,那就應該由壽夢的嫡長孫、也就是由他公子光來即位,而輪不到僚。為把君位從僚的手中奪過來,他已暗中做了多年的準備。伍子胥很清楚公子光的心思,又看公子光的才能遠在僚之上,一旦奪得君位,將會成為一代有為的君主。依靠他,自己為父兄報仇的希望也就可能實現了,所以他決定幫助公子光實現其願望。
吳王僚是個很武勇的人,而且平時戒備森嚴,要想對他下手,也是很不容易的。這時伍子胥想起他曾結交過一位叫專諸的勇士,此人不僅有萬人莫敵之勇,而且有一副俠肝義膽,正是幫助公子光實現其目標的理想人選。於是,伍子胥便把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伍子胥自己卻暫時隱居起來,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到郊外過起了農耕生活,以靜觀事態的變化。
公子光多年的經營終究沒有白費。周敬王五年,他瞅準了一個機會,利用專諸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奪得了王位。公子光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專諸卻因刺殺僚而當場喪了命。公子光為了報答他,讓他的兒子做了吳國的卿。伍子胥得知這個消息後,感到實現自己宿願的時機就要到來了。
公子光即位做了吳王,他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一上台,立即召來伍子胥,讓他輔佐自己,參與軍國大計。伍子胥從此獲得了大展才能的機會,同時也為他實現替父兄報仇提供了可能。
吳王閹閶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他夢想著能夠西破強楚,南滅越國,北威齊晉,稱霸中原。為此,他使賢任能,勵精圖治,並施恩行惠,以爭取民心。
一天,闔閭問伍子胥:“我想使國家富強,並成就霸王之業,怎樣做才行呢?”伍子胥回答說:“凡是想鞏固君位、治理好人民、建立霸王之業的人,都必先修築好城廓,完善守備,充實倉廩,加強軍力,這就是辦法。”闔閭很讚同他的意見,便把修繕城廓、完善守備的任務交給伍子胥。伍子胥接受了任務,便積極行動起來。他察看山川河流,認真審視地形,規劃建造堅固的城廓,並修建倉庫,打造兵器,使吳國的武備大大增強。闔閭對此十分滿意。
周敬王六年(即吳王閹閭元年)六月,楚國的伯嚭也逃奔到吳國來了。伍子胥對伯嚭的到來感到非常高興。有人問他為什麼高興,他回答說:“我的仇怨和伯嚭相同,這就叫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闔閭對伯嚭不了解,不敢加以任用,便問伍子胥:“伯嚭是個什麼樣的人?”伍子胥回答說:“伯嚭是楚國左尹(相當於副丞相)伯州犁的孫子。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了伯州犁,因此伯嚭就逃了出來。他聽說我在吳國,所以就到吳國來了。請您接見他吧。”於是闔閭便讓伯嚭做了吳國的大夫,讓他與伍子胥一起參與國事。
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闔閭終於穩定了在吳國的統治地位,並加強了吳國的實力。從此以後,他就開始積極向外發展了。
鞭楚王屍
楚國是吳國的近鄰。吳國要想向外發展,楚國是最大的障礙。闔閭想,隻要首先攻破強楚,越國自然就不成問題了。這樣就可以先稱霸東南,進而再北上爭霸中原。
周敬王八年十二月的一天,吳王闔閭對伍子胥說:“當初您勸僚伐楚的時候,我知道事情是能夠成功的,但因為我怕他讓我去伐楚,誤了我的大事,又不願意別人奪取伐楚之功,所以才竭力阻撓您的伐楚計劃。現在我將親自完成伐楚的功業,你看該實行什麼樣的戰略呢?”於是伍子胥獻計說:“楚國的政治混亂,執政的人大多互相不和,有事互相推諉,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我們正可利用這一點;既加劇其執政者相互間的矛盾,又可以打擊和削弱楚國的實力。”闔閭問:“那該怎麼做呢?”伍子胥說:“我們可以組織三支軍隊,輪番對楚國進行襲擊。第一支軍隊去攻楚國,楚國必然出動大軍迎戰;楚軍一來,我們就迅速撤退。等楚軍回去了,我們再出動第二支軍隊襲擊他們;等他們來迎戰,我們又迅速撤退。這樣不停地輪番襲擊,必然使楚國疲於奔命。同時每一次襲擊對楚國所造成的破壞,以及因反擊無功而造成的楚國執政者之間的相互指責,都必然加劇楚國政治的混亂。這樣到楚軍疲憊已極、政治上也更加混亂的時候,我再派三軍一齊出動,必然大獲全勝。”聽了伍子胥的建議,闔閭連聲稱好,便依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