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初封蜀國公,後封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初,徽欽二帝被金人掠走後,同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他執政36年,以求和苟安為國策。長期倚用奸相秦檜,收諸將兵權,殺嶽飛,與金訂立屈辱的“紹興和議”,割地稱臣納貢。為交付巨額貢物和奢侈之費,大肆搜刮百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金朝完顏亮率兵攻宋,宋高宗幾無戰守之備,不得不讓位於宋孝宗,退居德壽宮,當起了太上皇,15年後病死,終年81歲。
宋高宗在收複國地上動腦筋不多,在確定接班人時卻費盡了心機,關鍵時刻竟用處女“選”太子,在曆史上製造了一段不絕於口的閑話,同時也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團。
原來,宋高宗後宮嬪妃不少,於史留名的就有兩位皇後、兩位貴妃、兩位賢妃、一名婉儀,被他寵幸過但沒有名位的女人就不知有多少了。然而為他生出兒子的隻有憲聖皇後吳氏、張賢妃和潘賢妃三人。而其中隻有潘賢妃生下的兒子成活,取名趙。建炎三年(1129)二月,高宗到了揚州,一天晚上正興致勃勃同宮女淫樂,突然報告金兵襲來,他受了很大驚嚇,患了鎖精症,從此失去生育能力。一個月後,宋高宗到了杭州,扈從統製官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迫宋高宗退位,立不到3歲的魏國公趙勇為帝,並請隆太後垂簾聽政。一個月後,韓世忠殺苗、劉二人,高宗複位。建炎三年四月壬申日,冊立趙為太子。在這場動亂中,趙被嚇出病來,延至七月,病情愈重,醫治無效,短命而亡。
太子夭折,皇儲乏人,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不識時務者開始上疏,要皇帝盡快在宗室後裔中挑選儲君,倘若皇帝日後生出兒子,到時再重新冊立太子。按說這是關心國脈大事,照此實行可安人心。然而宋高宗以為這是心懷二誌,並借此事羞辱自己,再說眼前戰事緊張,哪有時間選立太子?為了平息大臣議論,便將上疏者撤職查辦。大家果然緘口藏舌,不再議論立儲之事。
宋高宗和後妃們生不出兒子,戰局也慢慢穩定下來,立儲之事遂又重提。這時,輾轉在江西的憲聖皇後也平安返回臨安,她說曾經做了一個怪夢,不解何意,秘密向高宗說了,高宗悟出是選嗣之事。恰在這時,大臣範宗尹也提出了這事,高宗答道:“太祖皇帝以神勇之武定了天下,可是他的子孫沒有享受承繼之福,現在遭遇世亂艱難,他的後代更是飄零可憐,我若不效法仁宗皇帝,為天下著想,怎能告慰太祖在天之靈?”
眾所周知,宋太祖臨終前,遵從太後之意,把皇位傳給了弟弟,他自己的後代沒有繼承大統。至仁宗時,沒有兒子,便挑選4歲的侄子趙宗實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宋英宗。現在的高宗趙構也沒有兒子,便想效法宋仁宗的做法,在太祖的後人中選立太子。一方麵顯示自己有堯舜之風,一方麵也可安定人心。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宋太宗一支的嫡係子孫全都被擄北上,皇太子不得不在太祖後裔中選立。果然,副宰相張守、負責軍事防務的長官李回、禁衛官婁寅亮等人紛紛上疏支持或稱讚皇帝的這一英明做法。宋高宗遂借坡下驢地說:“此事不難行,朕於‘伯’字行中選擇,庶幾昭穆順序。”決定在太祖後人中選立皇子。
按照趙宗室玉牒,趙構係宋太祖六世孫,“伯”字輩為七世孫,排列起來是子侄關係,立為皇太子名正言順。經過多人尋訪,查明太祖皇帝七世孫共1645人。在這些人中,又挑選出7歲以下幼童10人,經反複審看,相中了一胖一瘦的兩個男孩。宋高宗把他們兩個叫到一起,再仔細端詳一遍。他看胖的那個孩子結實,個頭兒也高,決定“留胖去瘦”。然後賜給瘦孩子300兩白銀,想打發他回家。就在這時,一隻白貓從兩個孩子中間穿過,胖孩子飛起一腳,踢翻了這隻白貓。高宗看了大為不滿,他想,此子如此輕狂,如何擔當社稷重任?當即改變決定,留瘦去胖。紹興二年(1132)五月,高宗皇帝育太祖朝奉大夫趙子之子伯琮於宮中,賜名瑗。追溯起來,伯琮是太祖次子秦王趙德芳的後代。
伯琮入宮這年隻有5歲,生活不能自理,遂交給張婕妤負責養育。高宗雖然用心選了一個侄子,但他並未將其視為皇子。說來宋高宗有自己的理由:一、這一年他隻有25歲,倘若醫治有效,說不定以後還會生出兒子。二、趙瑗年紀幼小,發展難以預料,萬一不如人意,隨時可以廢掉。三、“伯”字輩侄子眾多,說不定有更優秀者出現,到時擇優汰劣,於江山社稷更為有利。
宋高宗的這些想法確有道理。可是,朝野醫方用盡,他還是生不出兒子。紹興四年,吳才人覺得寂寞無聊,也想撫育一個孩子。高宗把秉義郎趙子彥的男孩找來,時年7歲,名為伯玖,長相可愛;聰慧穎異,吳才人一看就很喜歡,留在身邊精心養育。宋高宗將其改名為趙璩,這樣,事實上有了兩個儲君侯選人。他們自身尚不明白悄然開始的競爭,但大臣們在密切注意著立儲大事。比如,大將張浚專門上表,請求高宗盡快確定皇太子。然而高宗心中有數,對於這種請求,一概置之不理。
紹興五年五月,大臣趙鼎建議應在宮中建立書院,對這兩名男孩加強培養。宋高宗為此修建了“資善堂”,聘請徽猷閣待製範衝和起居郎朱震為宮廷教師。兩個孩子的學習都很認真,接受了係統正規的良好教育。紹興十年(1140),嶽飛奉詔班師後,提出“正國本以安人心”的建議,趙鼎也提出議立皇子一事,均遭宋高宗訓斥。兩年後,15歲的趙瑗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按照慣例,他出宮住進王府。而這時的趙璩,獨居禁中,封吳國公。三年後,趙璩晉封為思平郡王,同樣搬進自己的府第,時人稱為東、西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