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對於選立皇子之事不是沒有考慮,然而他還必須考慮這樣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撫育趙璩的吳才人已被冊立為皇後,秦檜因與趙瑗關係不好,遂借機一打一拉,製造吳皇後欲立趙璩為太子的謠言。許多大臣看秦檜臉色行事,弄得“中外議頗籍籍”。高宗左顧右盼,難下立儲決心。二是高宗母親韋太後從金國回來後,因與趙璩接觸較多,對其很有好感,日常言行不免偏向趙璩。高宗是個孝子,不能不考慮母親的這種態度。此事就這樣不痛不癢地拖了下來。
紹興二十五年(1155)十月,奸相秦檜病死;二十九年(1159)九月,韋太後崩於慈寧宮。立儲的所謂兩大障礙已不複存在,大臣們又一次提出確定皇子的問題。高宗覺得再往下拖延實在難塞眾口,遂把這事提上了朝廷議事日程。然而,趙瑗和趙璩兩個究竟立誰,宋高宗再一次猶豫起來。這天,他獨處宮中,看到一個個如花似玉的宮女,一個妙計湧上心頭。遂悄悄召來內府總管,要其挑選未被臨幸的20名宮女,東府、西府各賜10人,他要看看趙瑗、趙璩在女色麵前的態度,據此決定取舍。過一段時間,宋高宗傳命將這些宮女召回,讓女官逐個對其檢驗。結果,賜給趙瑗的宮女完璧如初,而賜給趙璩的宮女全被奸過。宋高宗對此秘而不宣,但他明白了孰優孰劣,女色可以亂性,女色可以致禍,高宗利用這一傳統辦法,識別出哪個是正人君子,誰又是好色之徒。爭論了近30年的立儲君問題,靠了10名處女,就這樣一錘定音了。紹興三十年二月二十二日,朝廷舉行了隆重的皇子冊封儀式,宋高宗親筆禦書:“瑗可立為皇子,改名瑋。”趙璩仍為皇侄,一個月後,他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垂頭喪氣地離開臨安,住進紹興王府。皇子與他擦肩而過,他至死也不會明白自己失算在哪裏。據史書記載,立皇子的製書頒布後,大臣們“動色相慶”,“中外歡悅”,說明宋高宗的這個決定英明正確,很得人心。趙瑗向皇太子之位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成了惟一的皇位繼承人。
如此重大而又嚴肅的立儲問題,居然用10名處女去檢驗測定,可謂獨出心裁,曆代罕見。這件事引起了後人的爭議,宋高宗果真是用這種難以啟齒的方法選定皇子的嗎?《玄玄堂閑話》、《前橋小語》等史料中提出了不同看法,概而言之,有以下幾點:
其一,選定趙瑗為皇位繼承人,本是宋高宗的初衷。據《宋史·孝宗本紀》:孝宗(即當初的伯琮,後改趙瑗)一開始就受高宗喜歡,“紹興二年五月,選帝育於禁中”,宮中修建“資善堂”書院,主要是為了教育好趙瑗。後來趙璩(即伯玖)被召進宮後,隻有“尋詔赴資善堂聽讀”的資格。雖說他也按時受到詔封,其養母也位居皇後,但趙璩的資曆、地位仍然無法與趙瑗相比。因為趙瑗比趙璩年齡稍大,受封幾乎總要領先趙璩一步,這也是他被立為皇子的有利條件。更主要的是,趙瑗性喜儉約,厭惡驕奢,在這點上很對宋高宗的心思。這位經曆了北宋亡國、父兄被擄過程的皇帝,多少記住了一些慘痛教訓,他曾嚴厲批評過喜玩珊瑚的楚王之子趙仲氵是。趙瑗聽到這件事情,引以為戒,旰食宵衣,踵武前賢,很想有所作為。對此高宗皇帝看得十分清楚,這正是一國之君最可貴的品質。確立趙瑗為皇子,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後官方麵的大力支持,對確立趙瑗的皇子地位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所謂韋太後和吳皇後偏向趙璩,並因而幹擾了高宗立儲君的決心,於史無據,完全是秦檜一黨製造出的謠言。關於立皇子之事,韋太後從來沒有加以幹涉,從另一件事可以看出她對這類事情的態度。當時,皇後未立,高宗請母親寫道手書,韋太後說:“我但知家事,外庭非所當預。”由此推斷,這個老太太怎會幹預立皇子的事呢?吳皇後在這件事上表現得更是明智。雖然趙璩是她撫育成人的,但她並沒有想要立其為皇子,且看《宋史·吳皇後傳》中的這段話:“伯琮(趙瑗)性恭儉,喜讀書,帝與後皆愛之,封普安郡王。後嚐語帝曰:‘普安,其天日之表也。’帝意決,立為皇子,封建王。出(趙)璩居紹興。”很明顯,在確立趙瑗為皇子的問題上,吳皇後投了關鍵的讚成票,她以公正無私的行動,平息了秦檜一黨的謠言,也打消了高宗的種種顧慮。
在確立皇子問題上,宋高宗確實有種種顧慮,後宮的態度非常重要,秦檜等人的意見也要考慮。吳皇後與秦檜的關係較好,因為“秦檜等累表請立中宮”,她能進位為皇後,這個奸相是出了力的,所以她常常附和秦檜的意見。不妙的是,趙瑗與秦檜的關係卻很緊張。對此,吳皇後心中自然有數。宋高宗正是擔心她同秦檜一夥攪在一起堅持立趙璩為皇子,幸好在這件事上她沒有為秦檜所左右。恰在這時,趙瑗又立了一功。紹興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檜病重,其家人和死黨欲以秦檜之子代父職,妄圖繼續操縱朝政。趙瑗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報告了高宗,高宗也認為秦氏父子太過分了,連夜駕臨秦家,挫敗了這一亂政陰謀。這件事使高宗和吳皇後感到,在大是大非麵前趙瑗有膽有識,處事果敢,為君者理應具備這種素質。吳皇後不以一己之私與趙瑗結怨,仍然積極推薦他進位皇子,說明秦檜一黨的挑撥未起任何作用。高宗原來以韋太後和吳皇後做“擋箭牌”,是想應付那些關心國本的大臣,也是為了敷衍秦檜一黨。說不定宋高宗正是看到趙瑗善斷大事的能力,再加上吳皇後的大力支持,才下決心確立他為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