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研究將會催生新科技
據了解,人們明確記錄UFO的時間並不長,但此前,以個人記錄、書畫、日記等多種形式記錄下來的UFO事件早就出現。如我國最早真實的UFO記錄圖出自清代畫家吳有如之手,在那幅名為《金陵赤焰騰空圖》中,石橋上人頭攢動,而他們的視線都集中在天上出現的一團“火球”身上。
那麼,研究UFO這個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現象,究竟具有什麼意義?
業內不少專家的觀點是,它將有助於推動人類科技的發展,並有可能推進人類的文明。
“以外星人的運載工具飛碟為例,它的異常特征將引導人們探索新的科學原理,開拓新的技術領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田道鈞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提到,通過對大量目擊資料的分析歸納,飛碟在低空飛過或者著陸時,常會在其附近發現放射性現象,如使動植物灼傷;泥土不吸水;種子不發芽;母牛不產奶;或者使人惡心、呼吸困難、失眠、暫時失去知覺、中樞神經癱瘓或定身等現象,使人無法靠近。假設這些事實存在,人們加以研究利用的話,就能促進國防科技高度現代化。
與此同時,飛碟能跨越星球之間的界限,如果人們能引以為用,未來甚至可能與外星人進行交往,建立與外星文明的聯係,促進星際科技交流。
“頗為遺憾的是,對於飛碟和外星人,國際上也沒有確切的、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吳嘉祿表示,但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UFO和地外文明的探索研究必將對科學、社會、人類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青海“外星人遺址”探尋
遍布了已經鏽蝕嚴重、風化良久的青海德令哈白公山下的鐵質管狀物究竟是何來源?它究竟包含了什麼樣的秘密呢?白公山存在“外星人遺址”的消息被媒體廣泛傳播後,引起了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關注,在記者現場探訪“遺址”的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種猜測。
第一,是否史前期留下的遺物?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屆人類之前,還有一次人類,他們的工業、文化水平遠高於現在,這屆人類被冰川滅絕後,但其遺物猶存。這個說法顯然不存在,因為這一帶未見到任何冰川活動的跡象。
第二,還有一種猜測說,是否化石,如蘆葦等類的莖管植物化石,在高壓下形成的呢?但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任何動植物化石,隻能保持其原樣,而不可能形成有規律、有排列方向的鐵管。這一帶的沙石沒有成化石的條件,附近山巒與此岩性時代、成分完全一樣,不僅不見任何化石(即無化石條件),也不見這樣的鐵管,甚至連鐵粒子也沒有分布。
第三,特殊地質現象說。有關青海“外星人遺址”的消息被廣泛傳播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鄭劍東曾致電《北京晚報》說,他曾赴此處實地考察,所謂“外星人遺址”應該是一種特殊的地質現象。去年4月,11位中國地學界專家為此組成課題組,包括鄭劍東教授在內的6位專家親赴托素湖考察。據鄭教授介紹,這些奇特的管狀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萬年前的第三季砂岩層中,都呈現出鐵鏽般的深褐色,成分以氧化鐵為主。談到管狀物成因,鄭教授表示有多種可能。
一種是植物埋葬形成的化石;另外管狀物也可能是砂岩層快速沉積形成,這在沉積岩石學上是很常見的現象。鄭教授本人則更傾向於地下岩漿上升到地麵,岩漿中含鐵的物質凝聚形成了管狀物。雖然不排除人工鑽鑿、衝擊的可能,但專家組認為“外星人遺址”還是一種地質現象。鄭教授說:“從科學探秘的角度講,這些管狀物的確存在許多謎團,比如尺寸之大國內罕見,有的管狀物還有很強的放射性,但如能深人研究,我相信‘外星人遺址’的真正成因不久會大白於天下。”
第四,外星人的選擇。外星人為什麼會選擇柴達木盆地的白公山呢?柴達木地勢高、空氣稀薄、雲層很少,透明度極好,是觀察天體宇宙的理想之地。1984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德令哈建立青海天文站,就是因為這一帶幹燥、海拔高,容易收到毫米波。幾年中,他們發現了100多個星係,觀測效果極佳。1993年,日本天文權威海布帶領美國、日本的天文學家到此考察測量,認為這個站在亞洲是很理想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