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立即命吳氏父女對質,貴妃與其父立即上演一場“狗咬狗、一嘴毛”,相互指責的大戰。
而天子也著實膩味了這種“父慈女孝”的戲碼,知道吳家這一家子心裏再沒有別的,不過“名利”兩個字。他隨口罰了吳氏父女,並且留下了一句狠話: “如果朕的龍子有事,你們兩位,餘生就打算在打牲烏拉過吧。\"
吳貴妃與吳天祐聞言俱是大駭:如今鳳藻官被焚,賈元春連人影都不見,哪裏還談得上她懷
中的“龍子”?
但皇帝陛下可不會顧及這父女兩人的憂懼之心,自顧自地查了下去——
他不是昏庸無能之輩,既然猜到元春可能未死,再查時線索便多了起來。兩三日之後,已經有了頭緒——
鳳藻宮中大火那一日,曾有女尼奉太後之命,入官為各宮眷祈福。天子命人查了宮禁處出入的記錄,進出人數都是一致的——三人。
但是,六宮如此之大,太後又怎會隻請三位女尼,為整個六官祈福?
於是天子親自前往太後宮請教,太後則依稀記得她確實是下過這樣的懿旨,甚至傳出旨意的女史是誰也都記得。
天子於是再去問六宮,哪幾宮在鳳藻宮起火當晚接待過入宮祈福的女尼,得到的答案十分令人驚異:各宮似乎都記得,甚至連入宮的女尼長什麼樣,高矮胖瘦都記得。
然而這正是最大的疑點——皇帝暗想:區區三人進宮,就像是三滴墨汁點入一盆清水,又怎麼可能令整個後宮染上顏色。
但他再下令追索這三名女尼之時,卻再無下文。這三人仿佛真是點入京城這盆清水的三滴墨汁,消失得無影無蹤。
皇帝陛下當即將視線轉回元春的娘家——榮國府。
說起來,鳳藻宮遭火焚的那一日,榮國府也出了不少事,榮府的老太君用一副太上皇賜給賈氏先太夫人的龍頭杖擋住了錦衣軍,然而這位老太君轉天就過世了。
天子繼續查,緊接著又查到了一些不尋常。之後榮國府給老太君治喪,老人家的靈柩卻並未停放在賈府家廟鐵檻寺,而是停放在西門外牟尼院,據說這是老太君生前的遺願。
牟尼院是尼姑院,而當日受皇太後懿旨入宮祈福的,也是女尼。天子終於覺得,事情似乎有了些眉目。
他依稀記起那日北靜王水溶曾經提過,那日率領錦衣軍在榮國府門口遇阻時,發生了好多詭異之事。
天子當即召水溶進宮,再問起詳情,誰知水溶拿不準天子的心意,竟矢口否認他說過什麼怪力亂神的話。
最後被逼問不過,水溶隻得招認出一件事: “啟稟陛下,那日臣確然遇到一件奇事:榮國府那個銜玉而誕的少年,也就是元妃之弟,皇上想必曾經聽說過。\"
聽到北靜王說起寶玉,皇帝陛下被勾起了興趣,專
心致誌地聽著。
“那是個未及弱冠的少年,但就在臣奉旨查抄的那一天,臣見他,滿頭青絲,盡數變為白發,不知是何緣故。\"
天子聽著,並不覺得此事與元春的去向有何關聯,但又不願放棄這條線索,忙命水溶帶寶玉進宮,他要親自瞧瞧。
誰知北靜王卻搖頭道: “啟稟陛下,日前榮國府賈政率子弟扶著老太太的靈柩返鄉,寶玉隨父同行,這時候應該快到金陵了吧?\"
皇帝陛下聞言沉默,一時記起當日竺鳳清來辭時,也曾經提過,他會陪同林如海和林黛玉一起南下,隨行的還有賈府一眾扶柩回鄉的子弟們。
“算腳程,還真是快到金陵了。”皇帝當即決定遣人南下,追查賈府回鄉的一行人中,是否混著那個令他這麼久以來都無法安寢的女人。
北靜王聞言主動請纓,卻被皇帝硬梆梆地頂了回去: “朕信不過你,也信不過世雍。朕會命忠順親王跑上這一趟。\"
這日,從大明宮中出來的北靜王,臉色如吃了一個蒼蠅般難看。
他上一次反水,令他在一眾勳貴中人心盡失,卻沒能為他掙來半點政治資本,皇帝陛下從來沒把他當做值得信任的人看待。
如今他明顯感覺到“四王八公”中的北靜王府,已被這位皇帝當成了多寶閣上的一枚擺設。也許到了他的下一代,北靜王府就會被順勢降等,久而久之,堂堂王府也會像天幕上說賈府那般, “樹倒猢猻散”,落得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