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沈陽故宮建築色彩裝飾(2 / 3)

而中路的東西所及西路和太廟屋頂基本上少用或不用青瓦,主要建築隻在檻牆處用青磚,其他部位的牆體均刷成紅色,是入關後的官方做法,本身絢爛無比,但在色彩處理上流於形式,沒有特色。這些建築都是於乾隆中晚期增建的。此時,清代的建築官書《工程做法》在雍正時期就頒布並實施,其中對各種木構架的斷麵結構,內、外簷彩畫,裝修及土、瓦、石等諸作法都有了詳盡的規範和要求。因此,西路諸建築受到其製約,在結構、用材規格及比例,乃至藝術裝飾手法上都趨於官式化製度化。當時,清代官式建築在外觀和體量上要求也極為嚴格,不似清初時那般隨意。而這組建築作為有清以來遼沈地區官式建築的典範之一,更是謹遵成規,恪守定製。

3.2單體建築的色彩

3.2.1早期建築的色彩

主要建築的色彩

早期主要建築物有大政殿、大清門、崇政殿及左右翊門、鳳凰樓、台上五宮等(~)。這些建築無論在室內室外都是色彩濃烈奔放,用色細碎雜陳,具有少數民族特有的用色特點。從裝飾的色彩上來看,以紅色、金色為主,喜用多種顏色,紅色所占比重很大,如崇政殿、清寧宮室內天花彩畫,冷色調(藍、綠色)與暖色(紅、黃色)比例相當,對比十分強烈;或以紅色為主色,如鳳凰樓三層室內天花的寶珠吉祥草彩畫,色彩熱烈。具有強烈對比的多種色彩同時運用,成為沈陽宮殿建築區別於北京故宮建築的一大特色,也是滿族建築的特征。這除了反映滿族人自己對色彩的理解和喜好之外,也反映出他們受到其他民族審美習慣的影響。比如崇政殿室內堂陛簷下的彩畫,以紅、藍兩色為主,受藏族建築用色影響頗

大政殿

清寧宮崇政殿

鳳凰樓深,但堂陛柱子等部位以紅、綠為主,又是受漢族用色習慣的影響。不過,用色豐富而濃烈恰恰反映了滿民族的審美情趣。

輔助建築的色彩

早期輔助建築有東路十王亭、鑾駕庫,中路四宮、二樓、二齋等(~)。這些建築物基本以青色為主。灰頂、灰牆身、灰色台基以及前後小麵積的紅色柱子、門窗,表明了它們自身的使用性質及所處地位。十王亭師善齋

日華樓飛龍閣

3.2.2中期建築的色彩

主要建築的色彩

中期主要建築有東西所的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等(~)。這兩組建築物是入關後的官式做法,采用程式化的色彩處理,外部紅牆紅柱、黃綠瓦,簷下藍綠色,台基麵為淺灰色,穩重端莊,是漢族文化的再次體現。建築物室內色彩樸素,與居住建築的功能相適合。這樣做也有降低標準以尊祖先的意圖。

西所建築色彩比較有代表性,宮與殿彩畫裝飾等級類別明確,色彩轉換明朗自然,從金黃色的琉璃頂到朱紅色的臉簷瓦口,轉至紅幫綠底的椽望,下麵映襯著以藍、綠冷調為主的各種彩繪圖案,以及朱紅明亮的簷柱、隔扇門窗,再配上灰白色的柱礎台階石,雖色彩的反差明顯,但過渡轉換自然。通過建築序列的展開、空間組合的變化,及至遊廊處,色彩又有明顯的變化,從鮮豔轉為淡雅,以綠色的“梅花柱”配上黑色的坐凳,加上“吊掛楣子”和坐楣子色彩的過渡,以及簷下將非原色綜合使用於蘇畫之中,從而避免了大麵積單色的出現,看上去更加協調別致,給人以清秀幽靜之感。

中期輔助建築有西所三間值房。它們采用了黃琉璃瓦綠剪邊的屋頂,為什麼這樣做很難判定,因依其所處功能應該是青色。庫房七間房則為正常的灰瓦屋頂。

3.2.3晚期建築的色彩

晚期的西路建築是圍繞貯存《四庫全書》的文溯閣而建的,包括戲台、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和九間殿,是一組以文化娛樂為主要功能的建築組群,在色彩上淡雅、寧靜。其中文溯閣在色彩上獨具一格。

文溯閣外部以冷色調為主,屋麵采用的琉璃瓦色調以黑色為主,輔以綠瓦剪邊,各條屋脊、吻獸及博風磚等琉璃構件也多為綠色調子;既用黑色區別於其他建築,同時又用綠剪邊與其他建築相協調,建築的油飾則以黑褐色和綠色為主色,在裙板、絛環板等處兼施白色。我國古代在建築裝飾色彩的運用上有按“五行”定色的傳統習慣,根據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相生相克的原理,即有“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之說。文溯閣作為藏書的樓閣,在客觀上需要一個靜謐、清雅的環境;同時書籍本身由紙張裝訂而成,最怕的就是火。按五行之說,水可製火,“水色為玄”,故該樓閣在色彩搭配上采用了以黑、綠為主的深色基調。這樣,既可根據功用的需要,為藏書閣創建一個肅穆、典雅的氣氛,又可滿足人們的心底願望。

嘉蔭堂與戲台屬於觀演性建築,為不喧賓奪主,顏色以素雅的灰色調為主,綠柱,簷下蘇式彩畫也以藍綠為主。

文溯閣東側的碑亭屋頂上滿鋪黃色琉璃瓦,在西路建築群中比較突出。碑亭之所以使用黃琉璃瓦,應是其自身的特殊地位所致。從外部色彩上看,紅色的牆、柱、柵欄,輔以黃琉璃瓦,青綠彩畫,色彩鮮豔、熱烈,為明顯的漢族做法。

仰熙齋屋麵覆黃琉璃瓦並用綠瓦剪邊,山尖兩側施黃琉璃博風,排山的勾滴瓦為綠色。在整個西路的齋、堂、亭、閣中,除文溯閣及碑亭外,使用黃琉璃的建築僅仰熙齋一座。仰熙齋之所以使用了黃色,原因是該齋為乾隆皇帝東巡盛京,在故宮駐蹕時的禦用書房。乾隆皇帝素來飲有博學多才之譽,畢生醉

文溯閣戲台

碑亭仰熙齋心於詩、書、畫以附庸風雅。在駐蹕期間,除處理日常政務外,閑暇時當少不得賦詩潑墨。既為禦用書房,故而在該建築上使用了黃琉璃瓦。

太廟的色彩

太廟是封建帝王奉祀祖先之所。我國曆代封建王朝均設太廟於都城,並以太廟祭祀為國家的重要典祀之一,以表示帝王尊祖敬宗之意。但沈陽故宮現存的太廟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移建後的規製(、)。它的主要用途是尊藏清代帝後玉冊玉寶,故凡列帝東巡入朝行禮,並不按壇廟祀典予以享祭,因此嚴格說來它隻有太廟之名而不具太廟之實。雖然太廟“隻用於收貯清代諸帝後玉冊玉璽,而並非規製健全的宗廟”,但在興建之初卻是作為宗廟來設計的,地位應高於宮殿。色彩上,屋麵全部采用了黃琉璃瓦,俗稱“滿堂黃”,簷下彩畫以藍綠為主。

太廟正殿太廟配殿

3.3建築材料的本色

形成沈陽故宮色彩的油漆彩繪及建築材料本身的色彩成為渲染故宮主體色調的基石。

3.3.1琉璃

琉璃在中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傳入。這種最早在兩河流域經過焙燒的土坯給中國的大屋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色彩。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種技術,今天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宮殿建築色彩究竟是什麼樣的。可以說,琉璃在建築中的大量使用,使建築的色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點從簷下彩畫色彩的變化就可以看出。早期彩畫色彩以紅綠為主,這主要是為了映襯大麵積的青瓦;到了明清,彩畫色彩以藍綠為主,是為了與金黃色的大麵積琉璃瓦屋頂相映襯。這種變化實際上使簷下的色彩(冷色調)同其在陰影下所應該具有的真實效果更加一致,可以說是使建築色彩適應其本身功能的一個很好的改變。這種協調的改變正是由於琉璃的使用。

琉璃瓦按其顏色來劃分它的等級。在清代,黃色琉璃瓦或黃剪邊隻能用於宮殿建築和廟宇,綠色琉璃瓦或綠剪邊也隻能用於王府建築,其他顏色如黑、藍、紫、翠等及由各色琉璃組成的琉璃僅用於離宮別館和皇家園林建築。這種做法在明代就已經確定下來,而這種認知在規定之前就已經流傳很久了,沈陽故宮琉璃瓦色彩的使用就是一例。

沈陽故宮琉璃的色彩有六種:黃色、綠色、藍色、黑色、紅色、白色。這六種顏色相互搭配,共同形成了沈陽故宮的琉璃色彩。黃琉璃綠剪邊的屋麵做法是沈陽故宮屋麵裝飾的一大特色。除太廟一組建築及西路碑亭外,無論是皇太極時期的建築還是後來增建的建築,均沿用大政殿的這種做法。這可以從滿族人的生活習慣來尋找原因。滿族的先人女真族居於長白山一帶,以狩獵、采參為生,長期生活於林海之中,常以綠色的森林、繽紛斑斕的大自然為美的象征,這成為其藝術活動的源泉積澱下來。當其從事宮殿建築活動時,很難接受單一的黃琉璃瓦,故而采用綠剪邊,既滿足了封建等級觀念又與其審美情趣相吻合。

黃色和綠色主要用於早期的宮殿建築和東西所與西路的主要建築上,色彩分布以黃色占主體,綠色做剪邊處理。東路、中路的琉璃使用還有一個區別於晚期東西所、西路的地方:早期建築屋頂上的吻獸黃綠夾雜;晚期建築隻有綠色剪邊,而吻獸和垂獸都是黃色。這種微妙的色彩變化與不同建造年代所受到的不同影響有關,表現的是降低標準、以尊祖先的意圖。藍、紅、白色琉璃用於早期的宮殿建築中,正如前麵所說,在清代官式做法中藍色琉璃用於離宮別館和皇家園林中。沈陽故宮早期宮殿建築上墀頭是用藍色最多的地方,紅色、白色琉璃作為點綴之色用得不多;其次在宮殿的博風板上,垂脊的側麵及正脊上所飾的行龍也都用藍色裝飾。黑色琉璃主要使用在西路的文溯閣。黑色在五行中與水對應,所以琉璃瓦采用黑色綠剪邊也就在情理之中。這種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象征做法在文溯閣上隨處可見,漢文化可以在此體現淋漓。

3.3.2本溪紅小豆石

沈陽故宮在整個建設過程中,用材本著因地製宜的原則,這尤其體現在早期的建築上。與明朝北京故宮的建造者及清朝的維修者這種中央集權製不同的後金政權,當時雖然在武力上銳不可當,但畢竟隻是一個地方政權,它的宮殿不能集全國之上乘建材而用,隻能在它轄區內利用較為有限的資源。同時,從遼陽東京城遷至沈陽中衛城十分倉促,在很短的時間內,不能為興建宮殿做充分的物質準備,也不可能到離沈陽很遠的地方去選取更好的建材,甚至有許多建材隻是利用拆東補西的辦法獲得(如大政殿禦路下的石板就是以碑石和俗稱信牌檔的屏風等代替)。

地方材料被大量采用,如大政殿禦路用材主要產於錦縣、錦西等地,是一種材質細膩,適宜精雕的綿石。這些石材主要以青色為主,有的較淺,有的較深,沒有刻意地追求色彩的完全統一。在這其中色彩最為濃烈的是本溪市橋頭一帶出產的紅小豆石。這種石頭顏色暗紅,非常明麗。在沈陽故宮中、東兩路隨處可見。由於是天然石材,每塊石頭紅色深淺不一,並有自然的顆粒肌理。這種紅色石頭遍布沈陽故宮,說明滿族人民對色彩的喜愛。另外處於寒冷地區的沈陽,喜愛使用暖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3.3.3灰磚、瓦

中國古代在周朝就產生了瓦,在戰國出現了磚,而且未經過紅磚紅瓦的階段,一開始就生產質量較高的青磚、青瓦……這與外國的紅磚紅瓦迥然不同,這種顏色看過去很雅素清爽而又舒適,絕不刺目,年久時即呈深褐色,比外國紅磚頗為雅素可取,用於住宅建築最佳。沈陽故宮三路的青磚、青瓦使用比例是很不一樣的,呈現出來的總體色彩也非常明顯。

東路除了大政殿外,其他如十王亭及鑾駕庫等一律使用青磚青瓦,占整個東路建築78.6%,這正好彌補了因資金、材料短缺及工時的不足所造成的不利情況。中路早期建築受滿族民居建築形式影響較大,基本上為硬山式建築,各牆均為青磚砌築,青磚山牆建築占中路建築的94.4%。由於整個建築群處於重要的大內範圍之中,是皇帝常朝和後宮之所;另外,隨著皇太極時期政治經濟的穩步發展,初入盛京城時在經濟上捉襟見肘之窘態大為改觀,所以這一路青瓦屋麵僅占33.3%,較東路建築所占比例減少。而中路的東西所及西路和太廟基本上少用或不用青瓦,主要建築隻在檻牆處用青磚,其他部位的牆體均刷成紅色,是入關後的官方做法;次要建築山牆采用灰色磚牆、紅色塗料抹灰軟心的做法;輔助建築山牆整體采用灰磚牆的做法,山牆的等級區分明確。大量使用青磚青瓦這種建築材料作為群體建築的本色也是沈陽故宮的一大特色。

3.3.4彩畫的色彩

彩畫如果隻有大的色彩效果而沒有細部的處理,那將使整座建築顯得粗糙而不耐看。對於彩畫的細部處理,除了在花紋上創造各種紋樣的細致變化和形象上的仔細推敲以外,在色彩的組合上也有不少的創造。彩畫的色彩效果,應該從兩個方麵來觀察。首先是彩畫和其他構件的色彩相配合,給建築造成的總體色彩效果;其次是彩畫的細部色彩效果。前者需要遠望才能觀察和感受到,後者需要近觀才能把握和領略到它們的麵貌。

沈陽故宮清中、後期建築彩畫屬清官式建築的成熟做法,用色以青、綠色為主調,簷下濃重的青綠色,在視覺上使出簷更加突出,簷下陰影部分更顯深邃感。青、綠為主色,金色也是主要用色之一,紅、黑、白色次之,香色是用於特殊建築上的。盡管彩畫的種類不同,形式各異,在青、綠色彩的運用上總是以兩種顏色的間差調換來使用:即這一間大木彩畫以藍色為主,下一間則以綠色為主,上麵彩畫用藍色,下麵彩畫用綠色,這種左、右、上、下色彩轉換運用的方法使得同一格式的圖案運用於不同構件、不同間別,產生相應的變化。紅色的使用在大木彩畫中起到點綴作用。在額墊板或小式墊板上卻以紅色為主。紅色使檁、墊、枋三件層次分明,在整個彩畫中,它又起著對比作用,活潑彩畫的色彩關係,又與整體建築相呼應,使其成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