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和璽彩畫紋飾框架金大線側麵、細部金琢墨攢退紋飾金線以裏、鬥栱金色邊框以裏,在與深基底色相交的部位仍保持著明代彩畫隻做暈色的傳統,但暈色一般都畫得較細。中期和璽彩畫主體框架大線旁和鬥栱的金色邊框以裏,普遍改拉較細的暈色為拉較細的白粉。晚期的和璽彩畫在主體框架的大線旁不僅要拉飾白粉線,靠白粉線以裏還都普遍地拉較寬的暈色,鬥栱的金色邊框以裏仍保持著清中期隻拉白粉的做法。
早中期和璽彩畫的貼金,普遍運用貼兩色金(當時稱為“紅金箔”與“黃金箔”)的做法。晚期的和璽彩畫,大多已改為隻貼一色紅金箔。
早期和璽彩畫盒子岔角的描機水紋與描機草紋,仍然使用唐宋時期的平塗“剔填法”,中晚期和璽彩畫的同部位做法則一律地改成了“切活”。
二、?沈陽故宮建築和璽彩畫做法
(一)?和璽彩畫的分類、等級及施用範圍
按清代彩畫製度,和璽彩畫是最高品級的彩畫。它的細部紋飾主要運用象征皇權的龍鳳紋。同時,按實際需要,還運用西番蓮紋、吉祥草紋、梵紋等紋飾。沈陽故宮中和璽彩畫按細部主題紋飾的不同,可分為龍和璽和龍草和璽兩種做法。其中龍和璽主要用於建築外簷,施用建築包括大清門、鳳凰樓、敬典閣、頤和殿、迪光殿、崇謨閣;龍草和璽用於崇政殿室內五架梁上。做法見。
(二)?紋飾畫法特點
1.?構圖
清代各類彩畫的枋心式構圖都嚴格按分三停的規則,沈陽故宮和璽彩畫文體框架紋飾的構圖亦如此。因構件長短不同,形成文體框架的紋飾及部位也不同,凡較長的構件一般都要加畫盒子;凡較短構件,如稍間、廊步的抱頭梁、穿插枋及內簷的某些較短構件,則不畫盒子。
(蔣廣全.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2.?斜大線的畫法變化
早期和璽彩畫的“Σ”斜形大線畫法,普遍以曲弧形線為特征,這種特點大抵延續到清代中期中葉。自清中期中葉至清晚期,和璽彩畫的斜形大線普遍地演變成了用直線來表現。沈陽故宮外簷和璽彩畫的斜大線為直線畫法,屬清中晚期做法。而崇政殿室內五架梁上和璽彩畫斜大線是曲弧形線做法,應屬清早期做法。崇政殿室內的五架梁和檁上彩畫為花枋心龍找頭卷草盒子五墨彩畫,其構圖明顯地帶有旋子彩畫在構件中段設枋心,枋心兩端對稱地設岔口、找頭的特點,但找頭部位不用旋子而是采用瀝粉貼金龍,在它的箍頭和找頭交界的部位采用了很形象的蓮瓣紋,與和璽彩畫的線光所在部位相同。這種蓮瓣紋不僅用於五架梁上的和璽彩畫,在其他梁架上的其他類型彩畫的相同部位都有運用,而到清中後期這種蓮瓣紋不再出現於其他類型彩畫的構圖中,而發展演變為和璽彩畫的主要特征,說明崇政殿室內彩畫所處的時期正是和璽彩畫從發展到完善的探索階段。
3.?箍頭的畫法變化
早期和璽彩畫的箍頭,普遍畫得較窄,且多運用死箍頭(素箍頭)。中、晚期和璽彩畫的箍頭,呈現出了逐漸加寬的趨勢。這個時期少量彩畫仍在沿用死箍頭的做法,而較大量的彩畫則運用了活箍頭的做法。沈陽故宮建築外簷的和璽彩畫,其箍頭均采用活箍頭,紋飾包括福壽箍頭、西番蓮箍頭。崇政殿室內五架梁則采用青綠退暈死箍頭。
4.?細部主題紋飾的畫法
早、中期和璽彩畫的龍紋畫法,一般都畫得較粗壯並富於變化,力度神韻十足,構圖自然活潑。清晚期龍紋畫法,普遍變得很程式化,且較為纖細,力度減弱,神韻已遠不及早中期的龍紋。沈陽故宮建築外簷的和璽彩畫,主題紋飾采用龍紋,畫法很程式化,且較為纖細,力度減弱,神韻已遠不及早中期的龍紋。崇政殿室內五架梁主題紋飾為龍枋心卷草找頭、盒子,這種紋飾在清代中後期屬於第三等級的和璽彩畫,主要用於裝飾皇宮的重要宮門、皇宮主軸線的配殿及重要的寺廟殿堂,而在沈陽故宮中卻用在等級最高的崇政殿室內,說明清早期滿族人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宮殿建築裝飾等級體製,更多的是從民族的審美觀念和自身喜好出發來選擇裝飾手法。
(三)?與和璽彩畫相匹配的大木梁枋其他各部位彩畫
1.?平板枋、墊板彩畫
沈陽故宮與和璽彩畫相匹配的平板枋彩畫紋飾內容隻有跑龍紋一種,做法為瀝粉貼片金做法。
沈陽故宮與和璽彩畫相匹配的墊板彩畫紋飾內容僅為大清門的寶珠吉祥草。
2.?柱頭彩畫
沈陽故宮和璽彩畫的柱頭彩畫僅在頤和殿與迪光殿上施用,
頤和殿柱頭彩畫迪光殿柱頭彩畫
構圖形式分別為:頤和殿柱頭的上端為副箍頭,下端為死箍頭,中間綠地瀝粉貼金西番蓮草;迪光殿柱頭的上端為副箍頭,下端為活箍頭,中間設盒子,盒子內畫團龍紋飾,做法為瀝粉貼片金做法。
三、?小結
綜上所述,歸納沈陽故宮建築和璽彩畫的一些特點:
沈陽故宮中采用和璽彩畫的建築很少,用於沈陽故宮中主要的、等級高的建築上。其中,早期東路大政殿次間為和璽彩畫,明間為旋子彩畫,較為獨特。
現狀外簷和璽彩畫均為和璽彩畫中的龍和璽,屬和璽彩畫的高等級做法,但缺少適應建築等級的具體彩畫等級的進一步劃分。細部紋飾、做法屬清後期官式做法,應為後期維修所做。
崇政殿室內五架梁龍草和璽很有價值,細部紋飾及做法屬於乾隆時期作品。據清代史料記載,崇政殿大修次數僅有一次,僅《欽定盛京通誌》卷二十有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鳳凰樓、崇政殿、大清門。”
4.2.3蘇式彩畫
一、?蘇式彩畫的發展沿革概述
蘇式彩畫是裝飾園林建築的一種彩畫。它源出江南蘇州一帶,傳至北方進入宮廷即成為官式彩畫中的一個重要品種。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官式蘇畫最早是清中期時的彩畫,從總體構圖至細部紋飾已經完全官式化、北方化,很難看出蘇州彩畫的痕跡了。蘇州地區彩畫從紋飾到色彩頗為活潑,以追求素雅無華為基本風格,且很少用金。而北方官式蘇畫色彩比較豔麗,以青綠色為主色,同時根據裝飾內容的需要配以相當數量的間色和用金。
清代官式蘇畫大體上分為早中期官式蘇畫和晚期官式蘇畫。蘇式彩畫從構圖分析大體可分為三種,即枋心式、包袱式及海墁式。
早中期枋心式蘇畫的主體構圖與旋子彩畫的主體構圖是相似的,找頭部分做了變動,換上了錦紋、團花、卡子、聚錦一類圖案,枋心部分基本繪製龍紋、鳳紋、西番蓮等紋飾。包袱式蘇畫的找頭部分畫法與枋心式基本一致,包袱內多繪“壽山福海”、“海屋添壽”等一類吉祥圖案。海墁式蘇畫梁枋的兩端畫箍頭,箍頭的內側繪雙卡子,卡子之間繪卷草紋、蝠磬紋或黑葉子花,細部花紋以圖案為主,寫生畫隻占很小的比例。
早中期蘇式彩畫大致可分為兩個等級。高等級蘇式彩畫,主體線路為金線,細部紋飾為片金或金琢墨攢退做法;低等級蘇式彩畫主體線路為墨線,細部紋飾為煙琢墨攢退局部施金做法。
晚期蘇式彩畫和早中期蘇式彩畫相比較,在類別上沒有大的變化,依然是三種格式,即包袱式、枋心式和海墁式,但細部紋飾方麵有了很大變化。比如:枋心式煙雲岔口和包袱式煙雲邊框,由早期的花紋邊框和煙雲邊框過渡為同—造型的煙雲邊框,並增加了煙雲托子。箍頭由原來的素箍頭為主演變成帶有各種內容的活箍頭,萬字、回紋箍頭是常用的做法。找頭部分主要施卡子、聚錦、黑葉子花卉、博古、池子等,包袱、聚錦、池子內的紋飾演變成以寫生畫為主的內容,畫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樓台殿閣及傳奇故事等。包袱、枋心、聚錦底色由原來的重彩色改為白色或淺淡色,稱之“白活”。枋心式蘇畫晚期特征與包袱式是一致的。海墁式的主體框架構圖無大的變化,突出變化是以流雲紋和黑葉子花卉為主要內容。
晚期蘇畫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高級做法是“金琢墨蘇畫”,中級做法是“金線蘇畫”,低級做法是“黃線蘇畫”。等級的差別是通過紋飾的用金量大小、工藝繪製的繁簡而體現的。
蘇式彩畫多用於皇家園林或樓、閣、榭、軒、遊廊等建築中。蘇式彩畫的構圖設色富有變化,色調清雅活潑,與幽靜的庭院環境相映成趣,別具風格。
二、?沈陽故宮建築蘇式彩畫的做法
(一)?分類、等級及其施用範圍
沈陽故宮中蘇式彩畫按其彩畫的特點,可將其分為早中期蘇式彩畫與晚期蘇式彩畫。崇政殿室內梁架、鳳凰樓三層室內七架梁及清寧宮室內七架梁上的彩畫在紋飾畫法均帶有清早中期蘇式彩畫的特點,故將其歸為早中期蘇式彩畫;而其他室外建築簷下及亭廊之蘇式彩畫,按其紋飾畫法()可歸於晚期的蘇式彩畫。
1大政殿2左翼王亭3鑲黃旗亭4正白旗亭5鑲白旗亭6正藍旗亭7右翼王亭8正黃旗亭9正紅旗亭10鑲紅旗亭11鑲藍旗亭天12奏樂亭13奏樂亭14鑾駕庫15大清門16崇政殿17鳳凰樓18清寧宮19配宮20關睢宮21衍慶宮22師善齋23日華樓24左翊門25飛龍閣26太廟27太廟門28配殿29配殿30東七間樓31頤和殿32介祉宮33敬典閣34配宮35麟趾宮36永福宮37協中齋38霞綺樓39右翊門40翔鳳閣41西七間樓42迪光殿43保極宮44繼思齋45崇謨閣46七間殿47值房48值房49扮戲房50戲台51轉角房52嘉陰堂53宮門54文溯閣55仰熙齋56九間殿57碑亭58奏樂亭59西朝房60奏樂亭61東朝房62東朝樓
沈陽故宮早期蘇畫的做法為高級做法:主體線路為金線,細部紋飾為片金或金琢墨攢退做法。晚期蘇式彩畫按做法分為金琢墨蘇畫、金線蘇畫、墨線蘇畫三個等級。其中金琢墨蘇畫主要用於東西所的垂花門;金線蘇畫主要用於迪光殿後廊、繼思齋前廊、西路垂花門和文溯閣以及戲台;墨線蘇畫則用於後院亭廊、西路仰熙齋、九間殿和東西配房。
(二)?紋飾畫法特點(所對應的時期)
1.?沈陽故宮蘇式彩畫的晚期做法
構圖形式
蘇式彩畫從產生、發展至清代早期末葉,它的基本構圖形式已經定型,大體分為枋心式、海墁式、包袱式三種。在沈陽故宮中這三種構圖形式的蘇式彩畫都存在。這三種構圖形式並無高低等級之分,僅是為了適應不同構件形式。
枋心式構圖主要用在單一構件上,其構圖方式與旋子彩畫、和璽彩畫的構圖方式一致。構件通長,減去兩端應預留的副箍頭寬度,把構件兩端箍頭外線間的長度分成三等份,居於中間的一份畫成枋心,枋心兩側的各1/3長為找頭、箍頭。
海墁式蘇畫最突出的構圖特征在於,不畫枋心不畫包袱,因而就免去了枋心、包袱線框的約束。另一特點為,突破了清代各類彩畫構圖所普遍采用的把橫向大木構件分成三段的形式,而在梁枋構件兩端繪以箍頭,兩箍頭之間的開闊麵都可以作為找頭進行構圖,甚至不設箍頭。
包袱式的構圖特點是將檁、墊、枋連在一起,並在其枋心的位置上畫成一個半圓形的“包袱”。包袱輪廓做蘇畫的箍頭多做活箍頭,箍頭紋飾多畫金琢墨倒裏萬字、倒裏回紋、工正王出及漢瓦卡子等多種圖案;瀝粉片金方圓壽字。箍頭兩側畫“連珠帶”。
卡子部位與箍頭相同,卡子圖案分軟硬兩種,青地做硬卡子,綠地做軟卡子,中間墊板部位可用硬卡子也可用軟卡子。卡子的做法由蘇式彩畫的等級確定,金琢墨、金線蘇畫的所有卡子的外輪廓線一律采用單線瀝粉貼金;卡子內,青地平塗香色,綠地平塗硝紅色,紅地平塗三綠色,均做認色攢退行粉工藝;墨線蘇畫卡子不貼金,其餘做法相同。
找頭“一檁三件”部位,分上簷桁(挑簷桁)、中墊板及下枋子三個部位,統一規劃,分部處理。挑簷桁部位朱紅地。墊板部位的圖案規劃,一是帶卡子,朱地畫古錢及博古圖案;二是無卡子,通做青綠錦地、活岔口、小池子,內畫琴棋書畫或金魚、桃柳燕等。下枋子部位青地者做各式聚錦圖案,一般根據尺度大小可設一至兩個;聚錦的外輪廓線則無定律,一般多畫瓜果梨桃、動物及幾何紋等變形圖案,靈活別致,藝術感較強。
枋心式蘇畫枋心輪廓造型多為線式枋心、煙雲岔口,枋心內紋飾多做寫生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包袱式蘇畫的包袱多做軟包袱畫煙雲托子,包袱內紋飾多以寫實繪畫為主,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具有貼近生活、詩情畫意、生動活潑的特點。而文溯閣簷下蘇畫包袱為硬煙雲,煙雲包袱內畫藍地白馬、樓閣、雲紋、書籍、海水江牙等圖案,與文溯閣的功能相協調。海墁式蘇畫細部主題紋飾內容有海墁流雲、海墁花卉、海墁團花等。
以上這些做法均屬於清晚期做法。
2.?沈陽故宮中的早期蘇畫
清代早期蘇畫在沈陽故宮中主要分布於中路的崇政殿和清寧宮的室內梁架上,從構圖上看可以分為包袱式、枋心式和海墁式三類;在做法上,主體線路為金線,細部紋飾為片金或金琢墨攢退做法,屬於高等級做法。
包袱式
沈陽故宮崇政殿室內七架梁、清寧宮室內七架梁上彩畫的基本構圖均采用包袱式蘇畫的做法,崇政殿為上搭包袱,清寧宮為下搭包袱做法。包袱開口寬度約占整間總長度的2/3;從不同時期蘇畫包袱畫法的大小及在整間蘇畫中所占麵積的比例來看,早、中期的包袱開口寬度一般約占到整間總長度的2/3,而晚期包袱開口寬度已經明顯收縮緊湊,占總長度的1/2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這兩處的彩畫的構圖更接近於清早期的做法。
從細部紋飾上看,這兩處彩畫的包袱造型運用圖案花飾做袱邊子。其中崇政殿七架梁包袱的邊框由內到外分別為藍地白牡丹綠葉、綠地藍色卷草白色壓邊和紅色退暈如意紋,每層之間以瀝粉貼金線間隔;找頭做藍地綠草白牡丹;盒子為紅綠藍色方格錦。清寧宮七架梁包袱邊框由內到處分別為藍地瀝粉貼金西番蓮、綠地藍色卷草白色壓邊紅黃點綴和紅色退暈如意雲紋,每層之間以瀝粉貼金線間隔;找頭做藍地綠草白牡丹;岔角做紅色西番蓮,綠色卷草;盒子為瀝粉貼金方格錦,內做聚錦盒子。清早期蘇畫包袱的袱邊子內通常做描機(現稱切活工藝)圖案或更工細的宋錦內容。清中期的袱邊子紋飾內容一方麵仍延續著早期內容,另一方麵又不斷地創新豐富,內容對龍紋、雲紋、連珠紋、卷草蓮花紋等圖案花紋廣為運用。大概從清中期的中葉,袱邊子開始出現煙雲類紋飾,到了晚期,包袱邊子基本采用單一的煙雲類紋飾內容,以圖案花飾為內容的袱邊子已近乎絕跡。從袱邊子的紋飾內容來看,沈陽故宮這兩處包袱式蘇畫,包袱輪廓的畫法應該定位在清早、中期。從包袱心、找頭、盒子的主題紋飾內容的運用來看,清早、中期包袱的主題紋飾內容以吉祥圖案、錦紋、龍紋等圖
案為主,以嚴整、古樸、錦繡、極具裝飾性為特點;清晚期包袱的主題內容以普遍運用寫實繪畫為突出特征,更加貼近生活,具有詩情畫意、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的特點。沈陽故宮這兩處蘇畫包袱內都做瀝粉貼金龍紋,找頭繪製團花類圖案紋飾,盒子做錦紋,均屬於圖案類紋樣。在找頭部位均未設卡子,屬於早期的包袱式蘇畫畫法。
另外在崇政殿與清寧宮的七架梁上,內金柱的位置在兩箍頭之間還設置了類似於錦袱搭子的紋飾,這種構圖相當於放大的活箍頭內部花紋,這是在其他蘇式彩畫的構圖中所不常見的。分析其原因,主要為與下麵的柱子在構圖上有一定的交待。錦袱搭子內做卷草,岔角做卷草牡丹。
崇政殿室內七架梁包袱式蘇畫包袱內龍紋為“四爪金龍”,這在前文中已經作過分析。可以斷定,崇政殿室內七架梁包袱式蘇畫應為建殿時的原作。
這幾處彩畫與明代官式彩畫中的龍草包袱彩畫及雲龍包袱彩畫在構圖、紋飾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構圖上,雲龍及龍草包袱彩畫也分為“三停”,中心畫包袱圖案,兩側做找頭,與沈陽故宮中早期包袱式蘇畫的構圖極為相似。在紋飾方麵,雲龍彩畫包袱內做瀝粉片金龍,四周布滿雲氣;兩側找頭部位做瀝粉片金升降龍。龍草彩畫之中心的包袱畫麵與雲龍彩畫相同,兩側找頭做大卷草圖案。沈陽故宮中早期包袱式蘇畫的枋心也都畫瀝粉貼金龍,而找頭部位畫牡丹卷草或寶珠卷草圖案,與雲龍包袱或龍草包袱又有不同。雲龍及龍草包袱彩畫的包袱外輪廓線(包括雲龍彩畫)是整個畫麵的最精華部位,花樣繁多、變化無常,據現存實物考查,其輪廓最多達八路,紋飾包括火焰、連珠、西番蓮、如意頭、如意雲朵等圖案。沈陽故宮中早期包袱式蘇畫的包袱輪廓圖案同為整個畫麵的最精華部位,卻相對簡單了許多,最多為三路布局,紋飾為西番蓮、卷草、如意雲紋、火焰紋等,紋飾均以圖案為主。可以看出,沈陽故宮中早期包袱式蘇畫與明代雲龍、龍草包袱彩畫有一定的傳承關係。
枋心式
沈陽故宮早期枋心式蘇畫主要位於崇政殿與清寧宮室內梁架上。
構圖上,主體框架與輪廓線帶有明顯的旋子彩畫的特點,基本框架同旋子彩畫,崇政殿內枋心式蘇畫在箍頭與找頭之間加入2~3個整如意頭蓮瓣,而這些蓮瓣正是和璽彩畫形成時期的形式,帶有過渡時期彩畫的明顯特征。清早期蘇式彩畫在構圖上也是基本與旋子彩畫相同。
細部紋飾上,枋心內紋飾主要做龍鳳紋、福壽紋、蓮花卷草紋、花鳥蟲魚等圖案,主要以圖案為主,也有少量的寫生畫法。找頭繪製團花紋、龍鳳紋、卷草紋等圖案紋飾,在找頭部位均未設卡子,屬於早期的包袱式蘇畫畫法。在崇政殿內做瀝粉貼金活箍頭,盒子部位做瀝粉貼金四出如意頭;在清寧宮做青綠退暈死箍頭,錦地聚錦盒子。
海墁式
沈陽故宮早期海墁式蘇畫分布在崇政殿室內梁架上。
區別於常見的海墁式蘇畫多以單一構件為一個構圖單元,崇政殿內海墁式蘇畫的構圖則以檁、墊、枋三個構件為整體統一構圖,類似於包袱式蘇畫包袱的構圖做法;兩端畫青綠退暈死箍頭,兩箍頭之間的開闊麵內做一條瀝粉貼金龍,此種做法在清代蘇式彩畫中亦屬罕見(c)。
c崇政殿室內檁、墊、枋海墁式蘇畫
三、?小結
沈陽故宮蘇式彩畫主要分布於中、後期建造的休閑建築上,比較特殊的是崇政殿室內梁架采用的清早、中期的蘇式彩畫。宮殿建築的最主要建築采用蘇式彩畫,與清後期對宮殿建築彩畫的規定完全不符,帶有地方性做法。
崇政殿室內七架梁包袱式蘇畫為建殿時的原作。
4.2.4寶珠吉祥草彩畫
一、?發展沿革概述
寶珠吉祥草彩畫,簡稱吉祥草彩畫,是清代官式彩畫中獨具風格特點的一類彩畫。清工部《工程做法》“畫作用料”(卷五十八)載述的“煙琢墨西番蓮草三寶珠伍墨……”、“西番草三寶珠金琢墨……”及“畫作用工”(卷七十二)載述的“金琢墨吉祥草彩畫”、“煙琢墨吉祥草彩畫”都是指的這類彩畫。現存古建築中,如沈陽故宮鳳凰樓、福陵、昭陵以及北京故宮午門仍還保存著多處寶珠吉祥草彩畫的遺存。這些彩畫遺存情況說明,清代早期這類彩畫主要用於裝飾宮禁城門及帝後陵墓建築。
從三寶珠吉祥草彩畫的內容、構圖、色彩上分析,它的形成具有很深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屬性。自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特別是南北朝佛教流行中國之時,各處開鑿的石窟佛寺普遍受到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當時的藝人匠師大膽地吸收外來藝術為宗教內容服務,同時還將中國原有藝術和外來藝術有機地融合並加以應用,在雕刻、繪塑的紋飾方麵,這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圖案,如卷草花紋、蓮瓣、寶珠和曲水、萬字等,這些紋飾圖案乃是最為重要的創新內容之一。
二、?沈陽故宮建築寶珠吉祥草彩畫的做法
沈陽故宮寶珠吉祥草彩畫僅存於鳳凰樓三層室內梁架上。
(一)?構圖
寶珠吉祥草彩畫主要用於建築的檁、枋、梁等主要大木構件。在構件兩端箍頭以裏,根據具體構件的長短,或運用一整兩破或隻運用一整團花,按如下具體方式表現:
鳳凰樓三層室內梁架寶珠吉祥草彩畫
1.?三個看麵梁枋寶珠吉祥草構圖
對於可看到三個麵的梁枋構件,行業中泛稱為三裹構件,三麵包括該構件的底麵及兩個側立麵。寶珠吉祥草彩畫在這類構件的構圖方法為:將構件的三個看麵統一為一個展開麵處理紋飾,無論設置整、破團花,團花的寶珠都坐正於構件底麵的中分線上,團花的卷草自寶珠旁側出,向構件的兩側麵對稱地延伸到適度位置。此種構圖與清海墁式蘇畫的構圖極為相似。
大開間較長寬構件的構圖:凡較長寬構件的構圖,在構件的中心部位設整團花,團花的橫向長度約占到構件的1/2左右。團花的中心部位設三個寶珠,畫法為一正兩側,成正寶珠坐中並迭壓側向寶珠的形式。與中心部位的整團花拉開一定距離作為空地,在兩側箍頭以裏並與箍頭線相連接,畫四組適應於四角的相互對稱的岔角卷草紋。
小開間較短構件構圖:隻在構件兩端箍頭以裏的中心部位,畫一整團團花,長度大小,以適度地占據其空地為宜,團花中心一般隻畫一個正畫寶珠。
2.?單看麵檁枋寶珠吉祥草構圖
單看麵構件,一般指檁枋及重簷建築上層的額枋等構件。其構圖道理與上述的三看麵梁枋的構圖是相同的,所不同的隻是將寶珠吉祥草團在一個立麵上表現而已。
(二)?紋飾畫法
其細部主題紋飾,仍沿襲著唐宋時期彩畫整團科紋及半團科紋傳統畫法形式,但圖案的細部畫法乃至布局構圖,已經有了明顯變化。如唐宋時期的團花,一般畫的個頭都較小,整團花基本成圓形,構成團花的花紋纖細繁縟,圖案呈連續式的相間排。而清代的寶珠吉祥草的團花造型碩大,整團花一般呈橢圓形,構成團花的卷草粗壯簡練灑脫;構圖隻采用了傳統畫法的部分片段,如隻擷其一整團形式成圖,特意放大了團花及其周圍的空地,這樣的構圖必然使得畫麵的地子開闊,從而對花紋的表現更為從容,使主題更加突出。寶珠吉祥草彩畫於橫向構件的兩端,與清式其他類彩畫大多常見構圖一樣,也一律設箍頭、副箍頭,但箍頭做法都運用素箍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