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概述
4.1.1中國建築彩畫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以彩飾、雕飾為主。彩飾一般指敷彩於土木之上的華飾,是對建築木構、牆麵之類的粉刷、塗抹。彩畫是彩飾最常用的形式,發展得很是充分。中國古代建築的木構件之上絕大多數都繪有彩畫,無彩畫者也定會塗有一層油漆顏色,這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大特色,因此也素有“色彩的建築”之稱。建築上的彩畫,是用各種色彩、油漆對梁、枋、鬥栱、柱、檁、天花等可見的構件部分進行刷飾,或者在其上繪製一些花紋、圖案以及人物故事等等。
彩畫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對於建築所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麵的。概括地說,彩畫是通過對各種不同功能性質的建築的裝飾,來滿足使用要求,體現建築與建築間的等級關係,以適合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禮教製度及文化傳統。若從彩畫對建築最直接的作用而言,則有兩個方麵的基本作用,一是對木構起到保護作用;二是對建築起到裝飾美化作用。
我國現代建築學家林徽因先生關於彩畫的產生、發展與作用曾作過精辟的論述:“在高大的建築物上施以鮮明的色彩,取得豪華富麗的效果,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建築藝術加工方麵特別卓越的成就之一。彩畫圖案在開始時是比較單純的。最初是為了實用,為了適應木結構上防腐防蟲的實際需要,普遍地用礦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塗料敷飾在木結構上;後來逐漸和美術的要求統一起來,變得複雜豐富,成為中國建築裝飾藝術中特有的一種方法。”
彩畫作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論語》中有所謂的“山節藻棁”,即是將梁架上的短柱畫上水藻紋樣,以示華美。秦漢之際,根據史料記載,華貴建築的柱子、椽子上麵,多繪以雲氣龍蛇等圖案。由於受絲織品做室內屏蔽的影響,大量綾錦織紋圖案也用於建築彩畫上。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卷草、蓮瓣、寶珠、萬字等紋飾成為中國建築彩畫常見的紋樣。而唐代外簷彩畫重點在柱身,多畫束蓮或團窠,賦色頗雜。彩畫作到了宋代已經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僅《營造法式》之上所記載的就有九種不同的設色方法,每一基本方法稱為“裝”,如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疊暈棱間裝、三暈帶紅棱間裝、解綠裝飾、解綠結華、丹繪刷飾、黃土刷飾等等。至於內容也非常多,《營造法式》上共列出六類二十六“品”,包括動植物、人物、幾何圖案等等,但這時彩畫並無完善的形製規定。
到了明清時期,彩畫無論從圖案還是做法上都有了嚴格的規範。明清建築彩畫的總體特點是紋樣莊嚴、構圖嚴謹、配列均衡。植物圖案和幾何紋樣多采用相對稱的形式,色調有濃淡與華素之分,且用金量多,使用顏色上一般都做大麵積平塗,加上一些退暈的手法,在之上再描繪各種花紋,整體效果趨向於輝煌奪目。明清建築彩畫的內容、色彩及貼金的多少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可以隨意使用。如《大清會典卷六十四府第》中講到:“凡親王府製,門柱丹飾以五彩金雲龍紋,禁雕龍首……世子府製,……梁棟繪金彩花卉,四爪雲蟒……凡第宅、公侯以下至三品官,……門柱飾黝金,中梁飾金,旁繪五彩雜花。一士庶人惟油漆。”
4.1.2清代官式彩畫曆史分段
古建築彩畫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要求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清代官式建築彩畫在其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紋飾的產生及運用定型,還是某些具體做法的運用及變化完善、某些顏料的運用等,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了解與掌握這些特點或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它對於深入研究沈陽故宮建築彩畫的曆史沿革與發展,大有裨益。
為能較準確地把握清代官式建築彩畫各個曆史階段發展變化的特點和規律,蔣廣全先生在《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一書中把清朝從1644年至1911年267年的曆史分為前中後三期,即把從順治起至雍正止(1644—1735)的91年間的彩畫,列為清代早期彩畫;把從乾隆起至嘉慶止(1736—1820)的84年間的彩畫,列為清代中期彩畫;把從道光起至宣統止(1821—1911)的90年間的彩畫,列為清代晚期彩畫。劃分成三個大的曆史階段,有利於對清代彩畫做既連貫又有區別的觀察研究,對研究沈陽故宮建築彩畫的年代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1.3清工部《工程做法》分析
清代彩畫製度見於《工程做法》,彩畫名卷細目總達70餘項,後來又續編了《內庭工程做法》一書,係專為修建宮殿工程而定,對有關畫作的名目材料的使用、工程標準彩畫製度等方麵多有增變。據《工程做法》所述,各類彩畫的區別,原則上是以繪畫做法及主要題材而定的,大體歸納為三大類,即:琢墨彩畫、碾玉彩畫、五墨彩畫三種。以上三種形式彩畫,在清代建築中都是通用的基本的做法。彩畫的做法,常是根據建築體製以及等第的高低,分別施以相應的繪畫做法與繪畫題材。其中琢墨與碾玉彩畫為上品做法,五墨彩畫次之,蘇式彩畫自成一體。琢墨彩畫分精工和一般做法,精工做法又分金琢墨、煙琢墨兩種,圖案的輪廓線以瀝粉貼金者稱金琢墨,以黑線勾勒不貼金者為煙琢墨。五墨彩畫包括和璽五墨,大、小點金五墨,雅五墨等。其中雅五墨又劃分為土黃地、土黃三色、螺青三色三種。在《工程做法》中並沒有和璽彩畫一說,隻有“合細”二字,這可能是當時工匠用的錯別字,據和璽圖案的內容和規線形式來看,還是和璽恰當。在五墨彩畫中,另外還有蘇式彩畫的一種,也就是大點金加蘇畫。碾玉彩畫初期僅有三退暈石碾玉彩畫一種,後來隨著彩畫的演變和提高,又出現了金琢墨石碾玉的做法。以上無論是琢墨、五墨,還是碾玉做法,在圖案布局規線造型等方麵都是同一體係。
從以上清工部《工程做法》彩畫部分的記載來看,綜合起來與清中期以後的彩畫相比較,具有許多不同之處:
《工程做法》中彩畫的主要色調多以香色、紫、朱三色為主色,從整個畫麵色調來看,青、綠兩色隻起到了點綴與陪襯的作用,與清中期以後的建築彩畫在調色上完全相反。
用金量較少,大多使用(紅、黃)兩色金,多數彩畫以墨紅做輪廓線,不用金線。
在蘇式彩畫的規劃上,大木三件勾連一起的包袱圖案,規劃較少,大多采用枋心卡池子,做海墁形式的蘇畫較多。在題材上,對象征性的動物、花草、變形圖案繪畫繁多,人物、山水、翎毛等寫實圖案畫麵較少。
《工程做法》中的彩畫名稱,不是以做法來區分彩畫的種類,而是根據彩畫主要部位的圖案形式而取名,因此彩畫名目多達20餘種,如博古蘇畫、花草枋心蘇畫等等。
根據以上四個方麵的分析,《工程做法》基本上綜合了清代乾隆以前的建築彩畫的精華。在清代中期以後,古建築彩畫隨著社會的經濟、技術、物質等條件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改變和提高,歸納起來可以說具有五大特點:
彩畫種類歸為三大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彩畫名稱,特別是蘇式彩畫、旋子彩畫,多以彩畫的做法而取名,如金線蘇畫、金琢墨蘇畫、金線大點金等。
瀝粉貼金工藝施用範圍較廣,用金量較多,一般多用一色金,很少采用兩色金。
在設色方麵以青、綠兩色為主色,尤其是畫麵的枋心、藻頭、箍頭、柁頭、標頭、椽頭等構件,一律采用青、綠相間,以香色、紫、朱、黃四色為襯色。
蘇式彩畫在大木三件部位上,多以規劃三件合一的包袱圖案,對單件自行的海墁蘇畫規劃很少。
4.1.4沈陽故宮建築彩畫概述
了解清代官式彩畫的發展過程及做法特點,對研究沈陽故宮建築彩畫的發展非常重要。沈陽故宮建築彩畫從建成起,經過多次維修,每次維修都會按照當時的官方做法作或多或少的改變。外簷彩畫因經受日曬、風吹、雨淋,彩畫表麵風化嚴重,耐久性較室內彩畫差,往往經過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就要重新油飾,現狀做法基本上是清晚期的做法。而室內彩畫不易受到腐蝕,相對來說都比較耐久,容易保留,所以室內彩畫還保留著清早、中期彩畫的特點,為我們今天研究沈陽故宮建築彩畫提供重要的依據。
4.2大木梁枋彩畫
大木梁枋指建築內外簷的各架檁、枋、柁、梁這些承重的大木構件,在建築中處於醒目的位置,也是彩畫最集中的部位。由於這些構件的形式類似,故彩畫的構圖、做法也有相似之處。下麵按大木梁枋彩畫紋飾、構圖、做法的不同,分別對沈陽故宮建築大木梁枋彩畫的各種類型加以分析、論述。
4.2.1旋子彩畫
一、?旋子彩畫的發展沿革概述
旋子彩畫是清代建築的一類主要彩畫,這類彩畫應用廣泛,做法品種很多,等級製度分明。1934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式營造則例》一書中,根據這種彩畫紋飾的特征,首稱這類彩畫為“旋子彩畫”,從而統一了這類彩畫的名稱,這就是旋子彩畫名稱的由來。
旋子彩畫主要裝飾以下幾類不同使用性質的建築:
(1)?皇宮中的次要建築;
(2)?皇家園囿中的次要建築;
(3)?皇宮內外祭祀祖先的宗廟;
(4)?帝後陵寢建築;
(5)?重要祭壇廟的次要建築;
(6)?敕建寺院的次要建築(指藏傳佛教建築);
(7)?一般寺、觀的主要和次要建築;
(8)?王府的主要建築;
(9)?官府、官邸主次要建築;
(10)?京城門樓及通衢牌樓。
清式旋子彩畫,其曆史淵源由來已久,從唐代五代時期彩畫常用的“整團窠紋與半團窠紋”,到宋代彩畫的“圈頭柿蒂紋”、“合蟬燕尾紋”,到元代、明代直至清代的旋子彩畫,雖然因時代不同,在紋飾畫法上有著這樣那樣的區別,但其發展始終存在一脈相承的關係,如清代旋子彩畫就是直接地沿襲並發展了明代旋子彩畫。
(引自蔣廣全.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旋子彩畫作為清代一類官式彩畫,在清代的各類彩畫中定型最早,它對於清代其他各類彩畫的產生、形成、發展曾起到過不可忽視的示範和借鑒作用。清式旋子彩畫的紋飾畫法,在清代早期基本定型,自清初期至清晚期,雖總的發展變化不是很大,但一些細部的畫法還是有較明顯的變化的。
清式旋子彩畫在梁枋大木上的構圖,分為兩種形式:
第一種為“方心式旋子彩畫”,該彩畫構圖,在構件中段約1/3長度處設狹長的方心造型,方心的兩側對稱地設找頭、盒子、箍頭等紋飾。主體旋花紋飾在找頭中表現。細部主題紋飾在方心、盒子內表現。沈陽故宮中的旋子彩畫都是這種構圖形式。
第二種為“搭袱子式旋子彩畫”,又稱搭包袱式旋子彩畫,其構圖特點是用碩大的袱子坐於構件的中段,袱子的兩側對稱設找頭、盒子、箍頭等紋飾。細部主題紋飾在袱子心、盒子心內等部位表現。沈陽故宮中沒有這種構圖形式的旋子彩畫。
二、?沈陽故宮建築旋子彩畫做法
(一)?旋子彩畫分類、等級及施用範圍
沈陽故宮中的旋子彩畫按紋飾畫法、設色、工藝三個主要方麵分類,主要包括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小點金旋子彩畫、雅五墨旋子彩畫這幾個等級。最高等級采用的是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而不是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沈陽故宮旋子彩畫現狀分布及做法見。
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作為沈陽故宮中等級最高的旋子彩畫,主要施用在東路大政殿,中路台上五宮、左右翊門、協中齋、師善齋,東所介祉宮,西所保極宮、迪光殿配殿、繼思齋、迪光殿前東西值房、七間房,太廟正殿、配殿及太廟大門,西路文溯閣前門房
從建築的等級來看,現狀外簷彩畫比較混亂,等級區分不明確,這是後期維修過程中的疏忽。迪光殿前東西值房、七間房、太廟配殿、左右翊門等建築等級較低,不應采用煙琢墨石碾玉這種高等級的旋子彩畫。根據建築等級,左右翊門、師善齋、協中齋、太廟配殿、迪光殿前東西值房應采用金線大點金,左右翊門室內梁架上采用的就是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七間房屬於庫房,應采用墨線點金或雅五墨一類的低等級旋子彩畫
(二)?紋飾畫法
1.?旋子彩畫紋飾部位名稱及構圖布局
大、小開間構件枋心式旋子彩畫紋飾構成形式對
(蔣廣全.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沈陽故宮中旋子彩畫的構圖形式都是預留出副箍頭寬度前提下的等長三段式構圖。即將檁或枋橫向分為三段,中間一段為枋心,兩端靠近柱頭的豎條圖案為“箍頭”,箍頭與枋心之間部分為“找頭”;如果梁枋較長,在梁枋的兩端常加有兩條平等分隔的箍頭,中間部分為“盒子”。這基本上屬於清代旋子彩畫中後期的做法。
2.?主體紋飾框架大線
明、清旋子彩畫枋
主體紋飾框架大線是指劃分枋心、找頭、箍頭、盒子這些部位的主要線條,也稱“錦枋線”或“大線”。其中箍頭線、枋心線、皮條線、岔口線和盒子線,稱五大線。
沈陽故宮旋子彩畫枋心頭,采取一波二折內扣外弧式畫法,岔口線成鈍三角形;而明代彩畫枋心頭一般在較寬構件上采取一波三折外挑內弧式畫法,在較窄構件上采取一波二折外挑內弧式畫法,其岔口線都為銳角三角形()。
3.?箍頭畫法
沈陽故宮中檁、枋、梁旋子彩畫的箍頭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活箍頭,用在較高等級的旋子彩畫中,例如台上五宮的清寧宮的外簷外側就是用“萬不斷”形式的活箍頭與其他四宮的死箍頭對比來體現其地位;另一種為死箍頭,在沈陽故宮的旋子彩畫中普遍使用。
4.?找頭旋花紋飾
(蔣廣全.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沈陽故宮旋子彩畫的找頭旋花紋飾最外緣輪廓邊框的界定,以正六邊形為主。旋花路數普遍運用三路畫法,整團旋花頭路瓣的數量,一般是在8到16之間,二、三路瓣的數量根據頭路瓣數量相應減少;旋眼的畫法比較簡單、程式化。
其中太廟正殿室內七架梁上旋子彩畫比較特殊,其旋花頭路瓣的數量為12瓣,花瓣形狀為角葉狀(也稱鳳翅瓣),《營造法式》的角葉圖案,“合蟬燕民”和“雲頭”均由兩個半如意頭構成,角葉與中間部分交界,同明代彩畫中的枋心頭十分相似。這種圖案繼承了明代旋子彩畫圖案的特點,屬清早期做法。從明代的旋子彩畫來看,旋花具有對稱的整體造型,花心由蓮瓣、如意、石榴等組合而成,旋瓣層層
翻卷。其他部位的找太廟正殿室內梁架旋子彩畫找
頭旋花
頭旋花紋飾均屬清代做法,明代至清代的最大的變化是原來表現並傳達吉祥和喜慶含義的、具有社會內容和意義的寫實性圖案逐漸幾何化、程式化和定型化,其中有些已漸漸喪失了原有的意義而僅具某種形式感。明代彩畫的旋花可長可扁,伸縮自如;清代旋北京東四牌樓清真寺禮拜殿內簷明代旋子彩畫
花為正圓,其直徑即構件表麵的寬度,外有六邊形輪廓,其如意輪廓的意味基本消失。與此關聯,岔口線、皮條線等都大致簡化為直線,枋心頭由連續內凹的曲線變為外凸的弧線。
從太廟正殿旋子彩畫的整體構圖和大線做法來看,都屬於清中期以後的做法,而僅在找頭旋花的頭路瓣上采用明代盛行的鳳翅瓣做法,這表明太廟正殿的旋子彩畫並不是嚴格按照清中後期的規範做法來做的,是清代旋子彩畫向成熟做法過渡的一種表現。
5.?枋心、盒子主題紋飾的運用及其搭配設置方式
旋子彩畫的主題紋飾主要在枋心內得到集中的表現。清代旋子彩畫對反映主題的紋飾運用通常都與建築的使用功能相統一,且有一定的寓意內涵。沈陽故宮中的旋子彩畫的枋心的內容題材主要包括雲龍枋心、錦紋枋心、花枋心、夔龍紋枋心。
單體建築旋子彩畫的枋心有以下幾種搭配設置方式:
龍錦枋心
彩畫的枋心用龍紋與錦紋按相間形式設置。這種搭配在沈陽故宮中最常見(a、c~e、g~j、l~n、p、q),通常用於較高等級的旋子彩畫,包括煙琢墨、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
花錦枋心
彩畫的枋心用寫實花卉與錦紋按相間的形式設置。這種搭配形式在沈陽故宮早期建築中使用較多,中路台上五宮、協中齋太廟配殿簷下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o太廟東配殿室內梁架上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p碑亭簷下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q後院禦膳房簷下雅五墨旋子彩盒子是旋子彩畫的紋飾造型之一,主要用於開間較大的檁、枋、梁架上,在構件的兩端,由兩條箍頭相夾的方形或長方形的地子內都畫盒子。沈陽故宮中旋子彩畫盒子大體分兩類,一類輪廓大線由直線構成,細部紋飾繪各種較粗獷的圖案,稱為“死盒子”或“硬盒子”,其畫法比較抽象、規整,營造了莊重而嚴肅的裝飾效果,主要用於低等級的旋子彩畫中(r);另一類,輪廓大線由曲線弧線構成方形棱形的造型,其外設四個岔角,青地切卷草,綠地切水紋,主題紋用較細膩的紋飾在盒子心內表現,稱為“活盒子”或“軟盒子”,造型活潑,細部主題紋飾內容帶有生機,用於高等級的旋子彩畫中(n、p、q)。活盒子的內容主要有盤龍盒子、西番蓮卷草盒子、異獸盒子、夔龍盒子、寫生花卉盒子等,分別與相應的枋心紋飾相匹配。
三、?與旋子彩畫相匹配的大木梁枋其他各部位彩畫
(一)?平板枋彩畫
沈陽故宮中與旋子彩畫相匹配的平板枋彩畫,有如下幾種紋飾:降魔雲紋、西番蓮紋、蝠雲紋。其具體等級、做法同建築的旋子彩畫的做法相統一。
a保極宮蝠雲紋平板枋彩畫
b太廟正殿降魔雲平板枋彩畫
(二)?墊板彩畫
沈陽故宮中與旋子彩畫相匹配的墊板彩畫的紋飾大體有如下幾種形式:半旋花及半拉瓢卡池子紋、長流水紋、稻草穀物紋。
a清寧宮內簷墊板彩畫
b清寧宮內簷墊板彩畫中的稻草、穀物
(三)?檁頭、柁頭彩畫
在檁頭正麵,畫圓形整團旋花。旋花瓣一般由兩路構成,檁徑特殊大者按三路構成。旋花立向放置,旋花的頭端置於檁頭上方。在檁頭側麵,視檁頭探出的長短而定,其探出長度夠設兩條立向箍頭者,則設兩條箍頭,否則設一條立向箍頭。無論設兩條或一條箍頭,凡內側的箍頭以裏的多餘部分,均作為副箍頭。
a清寧宮檁頭、柁頭彩畫b太廟正殿檁頭、柁頭彩畫
c太廟配殿檁頭、柁頭彩畫柁頭下麵紋飾,無論柁頭是正方形還是長方形,均在柁頭形內成適應式的畫圓形整團旋花,旋花以外的四個抱角部位畫梔花。柁頭的三個側麵,按柁頭下麵畫法畫整團旋花,橫向放置,旋花頭端置於柁頭的外端方向。旋花以外的兩個抱角部位畫梔花。其具體等級、做法是同建築的大木旋子彩畫的做法相統一的。太廟東西配殿五架梁頭通到外簷應當按官式做法,畫一整的旋花,而其上卻畫一條坐龍。因配殿為三開間,兩個梁頭對應裝飾兩條坐龍,看上去也十分協調,這種裝飾手法別具一格,在其他古建築群也是不多見的。
(四)?柱頭彩畫
沈陽故宮中較矮的柱頭一般畫“梔花柱頭”、“連珠如意柱頭”或“蓮瓣連珠如意柱頭”;較高的柱頭畫“圓團形旋花柱頭”。柱頭的下端畫一條橫向的整箍頭,箍頭以下做油飾。柱頭
a太廟大門旋花柱頭b繼思齋梔花柱頭c鳳凰樓蓮花如意柱頭d清寧宮如意柱頭彩畫紋飾無論外露多少,畫梔花紋或畫圓形旋花紋,都是按柱頭的前、後、左、右四個看麵,呈對稱形式構成的,彩畫的做法等級與同座建築的大木彩畫是相統一的。
四、?小結
綜上所述,歸納沈陽故宮建築旋子彩畫的一些特點:
沈陽故宮旋子彩畫的施用範圍非常廣,包括辦公、居住、輔助等各種功能用房。清中、後期的官式做法規定,宮殿中的主要建築應為和璽彩畫,如北京故宮三大殿為金龍和璽彩畫,作為帝後寢宮的乾清宮為龍鳳和璽彩畫,而沈陽故宮的早期建築中的大政殿、清寧宮等重要建築都采用了旋子彩畫。
旋子彩畫的用金量較少,沒有采用最高等級的渾金旋子彩畫和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整體感覺比較素雅。
現狀外簷旋子彩畫均為清後期官式的成熟做法,旋子彩畫的等級區分並不明確,而有些混亂,屬後期維修中的疏忽。
現狀內簷旋子彩畫由於位置的關係,較少受到腐蝕,保留了較早時期的做法。從做法來看,大多為清中期的做法,如台上五宮、師善齋、協中齋的外簷內側旋子彩畫比較特殊,從細部紋飾及做法來看,應屬於清早、中期的做法。師善齋、協中齋為乾隆十一至十三年(1746—1748)所建,推測其彩畫最早為乾隆時期作品。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台上五宮在乾隆二十六、三十四、三十六、四十七等年間進行過多次修繕,而永福宮更是因為莊妃地位特殊的關係,於乾隆二十七年進行過重建,故彩畫在時間上能夠保持一致。太廟正殿及東配殿室內梁架的墨線大點金彩畫,其做法亦為清中期的做法。
4.2.2和璽彩畫
一、?和璽彩畫的發展沿革
和璽彩畫的主要特點是:中間的畫麵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畫麵兩邊用“Σ”形大線框住,並且瀝粉貼金,金碧輝煌,十分壯麗。和璽彩畫是清代官式建築主要的彩畫類型,《工程做法》中稱其為“合細彩畫”,僅用於皇家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堂、門等重要建築上,是彩畫中等級最高的形式。
和璽彩畫作為清代的一類重要彩畫,其找頭及枋心部位的分界線用“Σ”形大線,與箍頭部位相連接大線的紋飾造型非常近似於橫置的大型蓮花瓣,用作彩畫主題的龍鳳等紋飾內容,在枋心、找頭、盒子等部位內表現。其構圖明顯地吸取了旋子彩畫在構件中段設枋心,枋心兩端對稱地設岔口、找頭,根據構件的長短確定設或不設盒子以及箍頭、副箍頭的格局形式。
敦煌北宋時所建的窟簷梁柱上麵的彩畫,山西芮城元代道觀“永樂宮”重陽殿內大梁上麵的彩畫,都以碩大的蓮花瓣作為主體輪廓線,其紋飾造型與清代早期和璽彩畫很相似。宋代《營造法式》卷三十三“彩畫作製度圖樣上”,“五彩額柱第五”:豹腳、疊暈、劍環、簇三等相類紋飾,與清代早期和璽彩畫的造型也非常相似。由此可見,清代和璽彩畫的產生與我國古代傳統彩畫是有著深刻密切的曆史淵源的。和璽彩畫形成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在不斷變化、發展,從形成到發展為基本完善的程度,經曆了清代早期到清代中期的約100多年時間。清代中期至清代晚期的100多年間,雖然其做法仍有一定的變動,但和璽彩畫作為清代一類製度嚴明的法式彩畫可以說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