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裝飾特色(2 / 2)

沈陽故宮屋頂的琉璃瓦飾頗具特色。在這些不同凡響的脊獸、仙人、走獸、勾頭、瓦當、達人、寶刹之中,最有特點的當數體量巨大、體態優美、構思巧妙的螭鳳琉璃正吻。每個正吻由一螭首與一鳳頭相背組合成一體。正脊兩端的兩個螭首相對張口結舌,共同叼住正脊,背獸被塑成鳳頭朝外眺望。一螭一鳳二者巧妙合一,粗長的尾翼高高卷成環狀,很難分辨是螭身還是鳳尾,又似展開的鳳翅。龍鳳呈祥,陰陽相融,造型雄壯而吉順。更為錦上添花之處,是在一般正吻的劍把部位,塑造了一隻疊於雲卷造型琉璃件之上的風火輪。在正脊兩端對稱的正吻上,兩個風火輪的中心分別鏤空雕飾著“日”、“月”二字。它不僅在構圖上為整個正吻造型起著重要的均衡作用,而且具有深刻的內在寓意。它象征著皇帝權勢恢宏如宇,手托日月,一統天下;它又象征著滿人信誓旦旦,拆散“明”廷,搗毀明權,入主中原的決心。這種特殊造型的正吻,作為滿人自勵的標誌,被大量地用在沈陽故宮的屋頂之上,也被廣泛地用於新賓和沈陽的皇陵建築之中。早期建築的正吻是黃綠夾雜,晚期建築正吻都是黃色。這些微妙的變化,反映早期滿族文化在用色上是鮮豔、紛繁、大膽、奔放。

建築材料色彩

建築材料本身的顏色成為渲染故宮主體色調的基礎,受滿族文化及漢、藏、蒙等民族文化的影響,形成沈陽故宮獨具一格的特色。

沈陽故宮早期的建築和東西所與西路的主要建築上廣泛應用黃色和綠色,色彩分布以黃色占主體,綠色做剪邊處理。這種做法在漢族建築中並不多見,但在蒙古地區殿宇、寺廟中和重要建築中卻為常用,從中可見滿蒙之相互影響和密切關聯。東路、中路的琉璃使用還有一個區別於晚期東西所和西路的地方:早期建築或屋頂上的吻獸黃綠夾雜,同一排走獸的色彩混雜,非常隨意。藍、紅、白色琉璃用於早期的宮殿建築中,早期宮殿建築上墀頭是用藍色最多的地方。紅色、白色琉璃作為點綴之色用得不多。其次在宮殿的博風板上,垂脊的側麵及正脊上所飾的行龍也都用藍色裝飾。而晚期建築中這些部位的用色則比較規矩,多按清式規定行事。

地方材料被大量采用,如大政殿禦路用材主要產於錦縣、錦西等地。這些石材主要以青色為主,有的較淺,有的較深,沒有刻意地追求色彩的完全統一。這其中色彩濃烈的是本溪市橋頭一帶出產的紅小豆石。這種石頭顏色暗紅,非常明麗。在故宮中、東兩路隨處可見。由於是天然石材,每塊石頭紅色深淺不一,並有自然的顆粒肌理。這種遍布沈陽故宮的紅色石頭,說明滿族人民對色彩的喜愛。另外處於寒冷地區以禦寒為主的沈陽,喜愛使用暖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大量使用青磚青瓦這種建築材料作為群體建築的本色也是沈陽故宮的一大特色。沈陽故宮三路的青磚、青瓦使用比例是很不一樣的,呈現出來的總體色彩也非常明顯。東路除了大政殿外,其他十王亭及鑾駕庫一律采用青磚青瓦。中路早期建築受滿族民居建築形式影響較大,基本上均為硬山式建築,各牆均為青磚砌築,這一路青瓦屋麵僅占33.3%,較東路建築所占比例減少。而中路的東西所及西路和太廟基本上少用或不用青瓦,主要建築隻在檻牆處用青磚,其他部位的牆體均刷成紅色,是入關後的官方做法;次要建築山牆采用灰色磚牆、紅色塗料抹灰軟心的做法;輔助建築山牆整體采用灰磚牆的做法,山牆的等級區分明確。

沈陽故宮建築始建於明末清初,經過150餘年的建造、維修、改建和陸續增建而形成。其分期建造的建築,明顯受當時所處的主導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可避免地主導當時建築的裝飾風格。可以說,沈陽故宮建築裝飾是一本記載了清王朝由建立、發展到滅亡的曆史教科書,是曆史發展的縮影。全麵、係統地解讀這本“書”,將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這段曆史,理解滿族文化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