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孤獨的狂歡(1)(2 / 3)

我還想列出王小波本人提及的(不止一次提到)一些作家、作品的名單,他們表明這位沒有上過一天大學文學係的理科學生,如何憑自己出色的感覺和對生活的洞察,繞過為更多的人們所熟悉的19世紀歐洲及俄國小說,把眼光投向更為遙遠廣闊的曆史深處,與另外一些偉大的、深具變革精神的作品相遇: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8)的《變形記》、薄迦丘(1313—1375)的《十日談》、拉伯雷(1493—1553)的《巨人傳》、塞萬提斯(1547—1616)的《堂·吉訶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詩、笛福(1660—1731)的《魯濱遜漂流記》、馬克·吐溫(1835—1910)富於喜劇性的幾乎全部作品,包括一本並不太流行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國人在亞瑟王朝》。這些作家的作品都產生於對他們本民族來說是偉大的新舊交替時期,麵對舊世界走向衰亡和新世界即將誕生的情景,作家們站在來自民間的新生力量一邊,從新鮮活潑的民間生活、傳統、語言中汲取營養,結果是在他們有時看似荒誕離奇的敘述背後,不可遏製地透露出來自人民大眾生活的再生力量和歡樂景象。王小波以最熱烈的口吻讚賞的是意大利當代作家卡爾維諾,正是這位被視作“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人物,曾經花費了整整兩年沉湎於浩瀚的民間傳統資料當中,整理、編纂出長短兩百篇《意大利童話》(中文譯本80萬字),其成就可與德國的格林兄弟相媲美。當然王小波閱讀的範圍比這份名單還要廣闊得多(其中還有對中國讀者、作者來說幾乎是完全陌生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地下小說),但這一部分卻是他獨特的、他人莫屬的。所有這些處於變革時期取自民間、穿上民間服裝語言的作品與王小波的氣質及看待事物的立場和眼光不謀而合,使得他獨辟蹊徑地找到了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相關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