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呼延攸為首的呼延家族高層商議完諸多事項,並且簽訂盟書,李智甫立即就是命令手下軍士騎上快馬,飛馬向李錚通報,要李錚立即派出偷襲受降城的部隊,這李智甫派出的傳令兵騎得是千裏良馬,隻用兩天時間就趕回武威郡,將李智甫親筆寫的書信交給接力者。
李錚統治下的安西極為注重信息的流通,所以每攻下一地占據一城,必定是先建設驛站,每一座驛站必備多則十幾匹少則五六匹的大宛良馬,並且選拔領地內善騎者為驛卒,能夠保證軍情情報的快速傳遞,速度和效率甚至快於大漢帝國全盛時期的驛站係統。
雖然河西走廊的東部酒泉、張掖和武威三郡,被安西收入囊中不過三月,但其境內的驛站係統已經建設的很是完善,基本上每隔百裏就有一座驛站,所以李智甫要向李錚通報的情報傳遞的速度極快,不過一天時間就將李智甫親筆書寫的書信送到遠在武威郡千裏之外浚嵇山的李錚手中。
李錚看了李智甫寫寫給自己的書信後,立即是大喜過望,他沒想到李智甫竟然能將這事完成的如此漂亮,不僅是借道了道,而且還與呼延氏結盟,並且拉攏上呼延氏幫自己一同攻打受降城,還不用自己自備糧秣,還能在九原郡設立征兵點,征募適合訓練成朔州飛騎的兵源,實在是超大額的完成了李錚所給的任務,讓李錚驚喜異常。
但李錚雖然欣喜,卻是無法立即就讓遠襲受降城的部隊出發,這倒不是李錚怠惰了,沒有提前做好準備,其實在伏擊六萬突厥軍偷襲範夫人城的部隊成功,賀蘭無忌率領大部隊趕來浚嵇山後,李錚就是命韓文鴦和段寄奴率領三萬第一波入燕然支援的部隊撤退到範夫人城休養,同時補齊裝備、戰馬、糧秣和兵員等,準備再次遠征。
但那時李錚是做著最壞的打算,也就是李智甫與呼延氏談判得到最差的條件,隻是借得一條通往受降城的道路,那麼到時遠襲大軍不僅是要多帶糧秣,不帶或是少帶攻城器械,而且為了堅固野戰能力,遠襲部隊中的騎兵比例配比的較高。
但現在情況生變,李智甫不僅是借了道,而且連糧秣等問題都一並解決了,所以所攜帶物資和兵力配比都要重新調配了,所幸李錚未雨綢繆,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所以遠襲大軍並沒有耽擱太長時間,很快在將原本攜帶的大部分糧秣改為分解開來的攻城器具,還有前期要送給呼延氏的兵甲,並且在將原本在範夫人城休整的步跋子和丹陽精兵這兩支部隊調撥給遠襲大軍後,韓文鴦和段寄奴立即就是開始帶著遠襲大軍上路,遠襲大軍行軍神速,再加上所行道路多是平坦草原,所以行軍十分神速,不過五日便橫越七百餘裏,趕到九原郡。
此時在九原郡,呼延氏已經召集全族精兵,共計三萬多人,已經等候多日,遠襲大軍趕到九原郡後,沒有立即發動對受降城的攻擊,而是養精蓄銳了兩天,等自身修養足夠,而呼延氏部分裝備上由遠襲大軍帶來的安西製式兵甲的軍隊,熟悉安西製式兵甲的性能後,立即就是兵發受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