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西周時期中原諸侯與滹沱河一帶北戎的對峙和征戰。那麼到了春秋時期,滹沱河一帶又是一個怎樣的格局呢?這個時期最大的特色,就是打仗,不斷地發生戰爭。
首先說第一個地方——欒城縣的十裏鋪村。這裏曾是春秋時期晉國正卿欒書的封邑。這個欒書是什麼人呢?
2011年,著名導演陳凱歌拍攝了一部電影《趙氏孤兒》,票房收入很火,故事是根據《史記·趙世家》改編的。但是其中的屠岸賈,實際上隻是一個前台人物,他的政治地位不足以成為殺害趙氏家族的主謀,而曆史上的欒書和其他兩家貴族,則應該是參與這場陰謀的士大夫。欒書曾經是晉國的正卿,就是晉國首席士大夫。
欒書是晉國曆史上執政時間很長、能力卓越、作風強硬的正卿。他能征善戰,足智多謀,曾經率領晉國軍隊在山東打敗強大的齊國軍隊,在湖北大破楚國大軍,使晉國稱威於諸侯。他在積極維護晉國霸權、建立功業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政治人物。晉厲公為人奸詐,欒書就與晉國另一位大夫合謀殺了他,另立了一個新的國君。欒書的政治權謀也使晉國君權與卿權以及諸卿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引發晉國士大夫之間的相互殘殺。
欒書死了以後,被安葬在欒城他的封邑。在現在欒城縣北麵,有一座欒書塚,上麵建有欒書廟,是欒城縣的一處古跡。
春秋時期有一件著名的青銅器,叫欒書缶,收藏在國家博物館裏,是欒書的子孫祭祀欒書的一件酒器,也是河北省一件代表性的春秋酒器。這件酒器上有錯金的銘文,記載欒書率軍攻打鄭國、戰勝楚國的功績,是傳世較早的錯金銘文銅器,對研究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下麵講第二個地方——正定縣新城鋪。
新城鋪是正定縣東北部的一個大鎮,商代時曾經是氏族奴隸主的聚居地,到了春秋時期,就成了鮮虞國的都城,也稱為鮮虞亭,名新市。後來西漢置新市縣,唐代廢縣置新市鎮,設伏城驛,明代時它成為驛站上的一處重要遞鋪叫四十裏鋪,所以今名為新城鋪。
兩千五百年前,這裏曾是春秋時期鮮虞國的首都。新城鋪村北近鄰飛機場,以前有三個大丘,稱為“城崗”。現在隻剩下中間的一個,高6米,這就是鮮虞國國都的遺跡,1982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鮮虞國是一個怎樣的方國呢?
鮮虞,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名字,也是滹沱河中遊一帶方國的名字。它的控製範圍在今晉州、槁城、正定、新樂及其以北的唐縣、曲陽一帶。
鮮虞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關於鮮虞屬於什麼民族以及鮮虞人的族姓,古人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鮮虞人是姬姓,與周天子是一個姓氏。學者們認為,他們屬於北方的白狄族,與周天子不是一個民族。
第二種觀點認為鮮虞人姓“子”,他們是箕子的後代。箕子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朝鮮半島諸侯王,是殷紂王的叔叔。西周滅了殷紂王之後,箕子到朝鮮半島建立了“箕氏侯國”,後來得到周武王的詔封,曆史上稱“箕子朝鮮”,到了漢朝,被燕國人衛滿消滅。
因為箕子在朝鮮,他的後代食俸在於,因此就把朝鮮和於,合稱鮮於。
第三種觀點認為鮮虞人是姮姓。因為鮮虞是白狄的一支,所以鮮虞不應該是周天子本家,而應該是姓姮。
古城探秘,新市故城有著怎樣的曆史輝煌?
能征善戰,荀吳如何成為對壘鮮虞的猛將?
兵不厭詐,晉軍如何借道而占領鮮虞鄰邦?
再說第三個地方——晉州市西側的故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