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故城村周圍,還殘存著一些依稀可辨的夯土城垣的遺跡,當地百姓還能講出這座古城的曆史故事。這裏,在春秋時期,是鼓國的都城,也是春秋時期今石家莊地區的主要方國之一。
最後說第四個地方——槁城市的城子村。
這個城子村位於槁城的西南五裏,春秋時期這裏是肥國的都城,當時名叫昔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附近的槁城市故獻村發現一春秋戰國時期古城,並發現大量建築材料,可能這裏也是春秋時肥國的某個城邑。
春秋時期這一帶的形勢,南麵是晉國正卿欒書家族的城邑,北麵與東麵是鮮虞與肥國、鼓國聯合結成的鮮虞部落聯盟。兩股勢力形成了對峙,活躍在春秋時期的政治舞台上。
那麼,這種戰略格局能夠維持多久,最終哪一股勢力能夠占據上風呢?最後,還是晉國勢力強大,出兵進攻鮮虞。這就要說到晉國的另一位大將——荀吳。
荀吳,就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的祖先。荀氏家族世代為晉國主帥將軍,荀吳的曾祖父曾經協助晉文公大敗楚國軍隊。晉文公創建了“三行之師”,委任荀吳的祖父為中行之將,因此荀家也稱為中行氏。
荀吳是一個很會打仗的主帥,我們且看他如何征服滹沱河沿岸的鮮虞部落聯盟。
有一年,齊國約晉國聯手攻打燕國。晉國在太行山以西,齊國在山東,荀吳便找了一個很好的借口,說是要向鮮虞部落聯盟的地盤借道,與齊國的軍隊會合一同伐燕。鮮虞人聽說晉國軍隊要借道,並沒有十分在意,就答應了。誰料荀吳借道是假,攻伐鮮虞爭奪地盤是真。
荀吳率領軍隊經過鮮虞部落聯盟地界的時候,到了槁城,他突然發兵,進攻肥國的都城昔陽,就是前麵介紹的槁城市城子村。本來,這個肥國的國力就很弱小,而且又絲毫沒有準備,自然難以抵擋。荀吳很快得手了,攻占了肥國都城昔陽,帶著肥國的國君綿皋得勝而回。
這樣,荀吳就與鮮虞部落聯盟結了仇,鮮虞部落聯盟開始提防晉國的侵擾。大概是荀吳攻占肥國的戰鬥太容易了,所以,剛過了三個月,他就開始進攻鮮虞部落聯盟中最強勢的正定新城鋪的鮮虞國。這一次鮮虞國作好了充分準備,因此,荀吳沒有得勝。
第二年,荀吳積極備戰,動用四千輛戰車,相當於一個千乘之國的全部兵力,還用上了攻城的衝車,從北麵向鮮虞的一座重要城邑發起進攻。
大兵壓境,晉國之師能否將鮮虞城門攻破?
兵臨城下,鼓國守將作出怎樣的曆史抉擇?
仁義之師,是殺是留鼓國國君的命運如何?
聽說荀吳又來進攻,鮮虞人調動舉國的軍隊堅守城池,全力迎戰晉國軍隊。荀吳雖未能克城,但是戰車和攻城用的衝車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鮮虞國北部地區受到巨大打擊。
不久,荀吳撤軍,經過修整之後,再次發動對鮮虞部落聯盟的戰爭。這一回,荀吳從南麵出兵,先包圍了晉州故城的鼓國都城,即晉州故城村。這次圍城,荀吳上演了看似很仁義的一出好戲。
荀吳包圍了鼓國,城裏的形勢嚴峻,城裏有鼓國人偷偷跑出來告訴荀吳願意投誠,希望裏應外合,幫助拿下鼓國,但被荀吳拒絕了。左右人問:“不用部隊勞苦攻城,就能達到目的的美事,您為什麼不幹呢?”荀吳回答:“善與惡,絕不能混淆,百姓才能明是非,隻要懲惡揚善,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如果自己的城裏出了叛徒,我肯定特別厭惡他。現在別人的城裏出了叛徒,我怎麼能喜歡這樣的人呢?到時候我厭惡的人得到了賞賜,該如何對待我敬重的人呢?如果不賞賜,又會失信,那樣還怎麼管理這裏的民眾?打仗嘛,有實力就進攻,實力不足就回去,量力而行。我不能因為想取下一座城而親昵奸人,那樣我的損失就太大了。”隨即,荀吳居然把鼓國叛徒交給鼓國軍隊,讓他們殺死叛徒,並修繕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