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合作們終於起行了,我還以為會穿上戲服,駕起馬車的呢;他們坐的是“依維柯”。

孔子“周遊列國”,是為實現政治理想而去的;閆合作們周遊“列縣”,卻是稱:“體驗孔子當年遊學曆程,學習、感受孔子教學法的精髓。”--風馬牛不相及?

孔子“周遊列國”,是因為政治失意,而周遊列國了,依然是失意;閆合作們,又將從失意中學到什麼?

古人雲,“英雄傳事,聖人傳言”;孔子是“聖人”,流傳千古的,精髓盡在言論中;世易時移,走馬觀花中,又能收獲到什麼?

想起兩個成語:“邯鄲學步”、“葉公好龍”,解釋分別是:“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長處失去了。”“表麵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孔子,不過是一張“拉大旗做虎皮”的幌子!

有朋友說,《論語》是用來做的,不是用來搞學問、拿學位的,這一點,我十分讚成。儒家的思想未必如何高深玄妙,它的好處倒在於適用於一個在社會中生活的人,它講的是為人處事,說的是人心人道。但一生一世,真正能懂得做人,也就夠了。

4。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新華成語詞典》對這個成語的解釋是:指善於有步驟地引導別人,多形容教育得法。

這個故事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淵這段感慨的話,後人據此有了兩個成語,一個是“循循善誘”,另一個是“欲罷不能”。我們在此單說“循循善誘”。

上述這段話的大意思是:顏淵突發感慨,讚歎他的老師孔子說,我們老師啊,太崇高了,太高大了,你如果抬頭看看看他,那是越看越高,簡直就看不到他的頭頂。他這個人不僅人格高尚,高風亮節,學問也非常深厚,你越鑽研老師的學問,越覺得他厚實。你站在前麵、後麵看他,無論怎麼研究他,總是琢磨不透。實在不知道他到底讀了多少書,學問有多大,總之,他很博學。

顏淵簡直把老師神化了,他非常崇拜。他接著說,老師總是有辦法巧妙地引導你,“循循然善誘人”,遵循他的意誌,循他的個性和道理,把你帶上求學之路。他廣征博引,總是有辦法引導到人文道路上,並且用禮來約束,聽他講學,讓我們有“欲罷不能”的感慨。我顏回自己,盡所有的才能、力量跟著他學習,然後感覺收獲很大,好像自己也建立了一套理論,覺得可以“卓爾”--站起來了,可以不用靠老師了,但是,冷靜下來一想,差得遠哩。雖然跟著老師指點的路走,按照老師的精神做,但茫然無頭緒,最終還是不知道怎麼走。孔子是萬世師表,他的道德境界,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趕得上。

做家長的都有體會,兩歲左右的孩子靠的是形象記憶。比如說“打碎”這個詞,孩子腦海中記憶的就是打碎東西的畫麵、形象,同樣。“尿床”這個詞,孩子的記憶也隻是床上有潮濕的水這種形象,所以家長如果對兩歲左右的孩子著急、甚至使用暴力,那效果隻能適得其反。如果你告訴他,孩子,你今天晚上千萬別再尿床了,再尿就沒有衣服換了。他偏偏就尿了。父母應該循循善誘,鼓勵孩子說,孩子,有尿就哭好嗎?如果你告訴孩子,把那個茶杯拿過來,遞給爸爸,千萬別摔碎了,偏偏就摔碎了。你應該說,孩子,把那個茶杯遞給爸爸,抓緊了,抓緊了,慢慢地,哎,就這樣,遞給爸爸,孩子果然就抓緊了。

做家長的老埋怨孩子逆反,其實不是逆反,是你在強化孩子的形象記憶,是你方法有問題。孩子幼兒園時期,自律性自覺性和控製力差,就需要慢慢地培養,道德方麵的教育,因為這關係到孩子一生為人的準則。所以平時大人的行為要格外嚴謹,榜樣更重要。智力方麵的教育以講故事為主,讀書也采用智力玩具,以孩子的興趣和選擇為主,不強製。因為隻有孩子喜歡並采納,才能產生好的效果。在孩子遇到困難或缺乏自覺性的時候,以鼓勵為主,並舉出孩子的優點,增強其自信心。

小孩的自尊心也很強的,同樣有喜怒哀樂的變化,在愛的前提下,尊重其情緒和對事物的選擇,如不能同意或滿足孩子的選擇和要求時,應將原因向他講明白。總之,多些耐心,少些簡單粗暴。平時更不能以大人的心態和情緒,反射到孩子身上,這就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