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誘是孔子教育藝術的精髓。“循循”講究教育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循循”是有步驟、有順序,由淺入深的狀貌,它體現的是教育的智慧。
“循循”呼喚教育的預設,沒有事先精心的準備、精密的思考,哪來“循循”的魅力?“循循”要關注人的成長規律,如果教師隨心所欲,自以為是,哪來“循循”的魅力?“誘”者,啟發引導之意也;“善誘”指善於啟發,擅長誘導,體現了教學藝術之境。循循善誘可謂教育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要求教育者吸引學生,讓學生興趣盎然,樂此不疲,欲罷不能;不是嘩眾取寵,喧賓奪主,自我展示,浮躁跟風,花拳繡腿,而是因材施教,真心加耐心。
有位老師在教學《林衝棒打洪教頭》一文的時候,叫學生讀課文,一學生把“撥草尋蛇”讀成了“拔草尋蛇”。學生出現了錯誤,老師怎麼辦?老師沒有責怪學生粗心大意,而是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下“撥草尋蛇”這個詞,讓讀錯的同學上台分別表演“拔草”和“撥草”動作,然後告訴學生,“拔草”,一般是用雙手去拔,而“撥草”一般是手拿來棍去“撥”,因此,“撥”比“拔”字多了一根木棍,右邊是“發現”的“發”字。接著,老師讓學生想象林衝“撥草尋蛇”的招式,然後和洪教頭“把火燒天”的招式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洪教頭“把火燒天”招式是打對方的頭蓋骨,欲置人於死地。而林衝“撥草尋蛇”招式是打對方的小腿骨,是點到為止。
通過“撥草尋蛇”和“把火燒天”的比較,突出林衝比武點到為止的高境界,由詞之義達人之品之境地。反觀這一教學案例,就很好地體現了“循循善誘”的道理。
5.學無常師
《新華成語詞典》對這一成語的解釋是:指求學沒有固定不變的老師,要善於向各種有長處的人學習請教。虛心求學無常師,古人有雲:“學無常師,惟德所在;恩無所私,唯德所親。”
對任何一個期待事業有成的人來說,僅憑從某個名師那裏學到的一點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方求教,方能“集眾美於一爐”,練成一鳴驚人的絕藝。
這個故事出自《論語·子張》,原文是,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說:你們老師孔子的學問那麼淵博,從哪裏學來的?跟哪個導師學習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的大道沒有斷絕,還在人間流傳。先王之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消失,還是存在的,問題在於人。如果有比較有智慧、有道德的賢人,就能夠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大的方麵,不賢者對傳統文化的末節也有所了解。無論大方麵還是小方麵,一切聖王之道到孔子那個時代,也還都有傳統文化的精神。而孔子,正是各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沒有固定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誰有長處,他就是跟誰學。我們大家都熟悉唐朝韓愈的《師說》吧,那篇文章就是根據這段話發揮而成的。
宋朝的一個畫家範寬,他的畫簡直爐火純青,今天一般人恐怕看不到真品了。範寬的畫極其珍貴。他的畫為什麼那麼好呢?誰是他的老師呢?他的老師就是大自然。他有一句話“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他可以一個人去深山野林,一兩個月就看看天氣的變化,其中水、樹木的顏色都進行延伸變化,這樣一來他看到的東西都已經裝在他的腦子裏。等想畫畫的時候就想起在那個地方看到的景色就可以了。李嘉誠說:做生意時一通百通,不是每一樣都要學,有的事一通其他的也通了。最緊要的是要追求最新的知識,最新的商業動態、知識動態,你的每天都在變。l14年前,美國紐約有一個名叫大衛·麥可尼的圖書推銷員,在推銷過程中發現,隨書贈送給顧客的香水禮品很受歡迎,於是創辦了“加州香氛公司”,專門經營香水生意。到1936年,“加州香氛公司”的生意擴展到整個美容護膚係列,出於對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敬仰,他把公司重新命名為“AVON”一一莎翁故鄉的一條河流的名字。這是後來在全球頗有影響的雅芳公司。
看來,學習不光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有觀察得來的。所謂時時留心皆學問。
孔子的祖先雖然是貴族,但到孔子那一代,家庭破落,家境已經很貧寒,他進不了官學學習,那種貴族學校拿錢也沒用,何況孔家也拿不出那麼“擇校費”,那時候社會等級森嚴,隻有貴族子弟才能進得去。但孔子卻成了當時幾乎是最有學問的人,他從哪學來的呢?向誰學來的·孔子解釋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獲得,靠的是後天的勤奮和刻苦,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