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流星會成群出現,好像下雨一般,這叫做“流星雨”。流星降落到地上,留下一塊或幾塊表麵被燒蝕過的石頭,那就是“隕石”。成群的隕石自天而降,叫做“隕石雨”。
流星和隕石真是天上的“星星”掉下來了嗎?
在遼闊的空間,遊蕩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和塵埃物質,稱為流星體。它們也和行星、彗星一樣,在空間運轉著,流星體的質量大小不一,從幾克到幾千克,最大的也不過幾百噸。
當它們闖入地球大氣層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速度大大加快,可高達每秒70千米~80千米。它們以這樣的速度穿越大氣層時,便與大氣發生激烈的摩擦,從而迅速地變熱、燃燒、發光、氣化,並一下子化為烏有,這就是流星現象。
流星體的體積很大,它在空中來不及燒完餘下的物質就落到地麵上,這就是隕石。因此,隕石是唯一會掉到地上來的“天體”,因此具有很珍貴的科研價值。
天上到底有多少星星?
夏夜的晴空,滿天的星鬥,天幕上橫飄著一條白茫茫的光帶,它像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從東北到西南劃開了整個天空。這就是銀河。
當我們把望遠鏡對準銀河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會看到,銀河原來是由無數的星星組成的,由於星星太多大密,輝映成一片,肉眼看上去就是白茫茫的。
人們把銀河星群所形成的係統叫做銀河係,其實銀河係中的每個星點都是一顆像太陽一樣的巨大的恒星。據估計,銀河係裏,僅恒星就不少於1千億個。而我們地球所處的太陽係僅僅是這1千億分之一。可見銀河係有多少星星,可真難以計算了。
銀河係外還有天體嗎?這是肯定的,最初天文學家發現的銀河外星係是仙女座星係,它也是一個巨大的星群,距離我們有75萬光年之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發現的星係也越來越多。
目前我們的望遠鏡能看到最遠的距離是150億光年,在所能觀測到的範圍內就有10億個星係。任何一個星係都是由幾百億甚至幾千億個恒星組成。因此要想推算出到底有多少顆星星的確很不容易!
什麼是射電望遠鏡?
從前,天文學家隻是利用光學望遠鏡來觀測天體。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射電天文學,使人能用射電望遠鏡接受電磁波來研究天體。
這是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央斯基利用一架旋轉天線偶然發現了來自銀河係中心方向的電磁波,這可以算作射電天文學的第一項發現。
射電望遠鏡的樣式和光學望遠鏡完全不同,與其說它是望遠鏡,倒不如說像雷達接收天線。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動射電望遠鏡的直徑有100米,麵積有足球場那麼大,真可謂是龐然巨物。
宇宙中有各種各樣的天體,如恒星、行星、彗星等,它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性質更是千差萬別。有些天體除了發出可見光外,還能發出人眼和光學望遠鏡觀測不到的無線電輻射波。無線電波可以穿透光波通不過的星際塵埃介質,而宇宙中又有不少地方存在著大量的這種塵埃。
因而利用射電望遠鏡就可以透過星際塵埃觀測到更遙遠的廣闊空間。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中的四大發現——類星體、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和微波背景輻射,都是用射電望遠鏡發現的。
太陽為什麼會發光?
人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的確,如果沒有太陽的光和熱,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不可能生存。據科學家測算,太陽表麵的溫度是6000℃,而它的中心則高達20000000℃呢!
太陽居然能有這麼巨大的能量,而且持續散發了如此漫長的年代。這是為什麼呢?
太陽等恒星的光和熱並不是一般所說的燃燒。它的能量實際出自太陽的內部,太陽的內部含有極其豐富的氫元素。
在太陽中心的高溫和高壓條件下,這些氫原子核相互作用,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也就是說,在太陽內部不斷地進行著氫轉變成氦的熱核聚合反應,由此產生的巨大能量,以輻射的方式,由內部轉移到表麵,再發射到宇宙空間。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是它巨大能量的源泉。
據科學家預測,太陽上有足夠的氫,可供太陽如此輝煌地照耀幾十億年。
水是由氫和氧元素組成的,如果人們能夠利用取之不盡的海水進行像太陽一樣的熱核反應,產生出的能量為人類所利用,那將是多麼美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