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天的早晨,服務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叫道:“Goodmorningsir!”與此同時,服務生叫的是:“我是陳阿土!”
人與人交往,常常是意誌力與意誌力的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響你,而我們要想成功,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影響力,隻有影響力大的人才可以成為最強者。
人際關係
如果你仔細的去看成功者,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的人際關係都很廣泛。
隻有擁有了廣泛的人際關係了,才能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信息網,這樣就比別人多了一些成功的機遇和橋梁。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能夠成功的贏得競選,也與他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分不開。在他競選過程中,他擁有高知名度的朋友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朋友包括他小時在熱泉市的玩伴、年輕時在喬治城大學與耶魯法學院的同學,及日後當羅德學者時的舊識等。他們為了克林頓能夠成功,四處奔走,全力的支持他。所以克林頓在任總統後,還不無感慨的說:朋友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安慰。
根據《行銷致富》一書作者坦利的說法,“成功是一本厚厚的名片簿。更重要的是成功者廣結人際網絡的能力,這或許便是他們成功的主因。”百萬富翁們不僅曉得有誰被蘊藏在他們厚厚的名片簿裏,更願意把這些資源與其他百萬富翁分享。
要有成功的人際關係,你不僅須用基本常識去“感受”,更要有極大的行動去“執行”。“人際網絡前進後的意義,其實比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都還深遠。”這是魏斯能為他即將出版的書《不上,則下》,記問了280位企業總裁後所發表的感想。他說:“那些企業總裁們,非常致力於發展互需關係的基礎。雖然每個人都有他們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頂端的精彩故事,但大多數人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身旁的人的提拔。
根據美國作家柯達的說法:“人際網絡非一日所成,它是數十年來累積的成果。如果你到40歲還沒建立起應有的人際關係,麻煩可就大了。”
要想成功,就必須有一個好的人際圈子,要知道僅憑一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完自己的事業的。隻要有人願意幫你,不斷的給你提供各種資源,你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機會。但是,人際關係的圈子是需要你來培養的,隻有用真誠和愛心才能鞏固起你的人際關係。
比照目標做事
哲學家漫步於田野中,發現水田當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如此整齊,猶如用尺量過一樣。他不禁好奇地問田中的老農,是如何辦到的。
老農忙著插秧,頭也不抬,要他自己插插看。哲學家卷起褲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結果竟是參差不齊,慘不忍睹。他再次請教老農,老農告訴他,在彎腰插秧時,眼光要盯住一樣東西。
哲學家照做,不料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
老農問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
“是啊,我盯住了那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啊!”
“水牛邊走邊吃草,而你插的秧苗也跟著移動,你想這個弧形是怎麼來的?”
哲學家恍然大悟,這次,他選定了遠處的一棵大樹,果然插出來的秧苗非常的直。
老農並不比哲學家有智慧,但他懂得去比照目標做事。
無論你現在哪裏,重要的是你將要向何處去。隻有樹立明確的目標,才有成功的可能,沒有目標的航船,任何方向的風對他來說都是逆風。
打發糊弄吃大虧
做事半途而廢,敷衍塞責時,也往往預示著自己也將遭受同樣的境況。
五年前我還在一家營銷策劃公司工作,當時一位朋友找我,說他們公司想做一個小規模的市場調查。朋友說,這個市場調查很簡單,他自己再找兩個人就完全能做,希望我出麵把業務接下來,他去運作,最後的市調報告由我把關,當然了會給我一筆費用。
這確是一筆很小的業務,沒什麼大的問題。市調報告出來後我也很明顯地看出其中的水分,我隻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改動,就把它交了上去。對我而言,這事就這樣過去了。
去年的某一天,幾位朋友拉我組成一個項目小組,一塊去完成北京新開業的一家大型商城的整體營銷方案。不料,對方的業務主管明確提出對我的印象不好,原來此位先生正是當年那項市調項目的委托人。
因果循環,我目瞪口呆,也無從解釋些什麼。
這件事給我以極大的刺激,現在返回頭來看,當時我得到的那點錢根本就不值一提,但為了這點錢,我竟給自己造成如此之大的負麵影響!
許多時候,我們會不經意地處理、打發掉一些自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或人物,但這種隨意不負責、不敬業或者是不道德的行為會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響或後果,在你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一定在什麼時候,突然顯現出來,令你對當年的行為追悔不已。
美國總統競選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個候選人參選前必須把自己的經曆全部在天平上過一遍,任何一點的虧缺就會讓你為之付出代價,盡管那可能隻是早被你忘掉的數十年前的一件小事。一個人的名譽、能力要想得到社會公眾長久地認同,必須持續地在每一件事上都為自己負責。
在你的工作事業中,沒有可以隨意打發糊弄的小人物、小事情,種下什麼種子,將來必定收獲什麼樣的果子,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報應。
大事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小事情處理時不認真,那麼大事情還有誰敢認同呢?請認真對待你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以及你自己。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要好好幹。
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
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板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是他隻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0棵。
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
“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當覺著工作吃力的時候,就是該充電、磨刀的時候了。一味追求效果,不假思索是盲目的,是不可取的。
目光短淺竭澤而漁
正確麵對現實,切不可見異思遷,竭澤而漁,並不會撈到好處,因為誰也不比自己傻。
我隻拿這點錢,憑什麼去做那麼多工作,我幹的活對得起這些錢就行了。
許多時候,我們會聽見許多人在抱怨:我們那個老板太摳門了,隻給我們開這點兒工資,公司一年賺那麼多錢,全是他一個人的。或者是:經理幹的活也不比我多多少啊,可他的薪水比我高出一大塊,他拿的多,就該幹的多嘛,我隻要對得起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點我都不幹。
不可否認,在一個單位或組織中,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付紿員工的薪水或其他獎勵也有不公平之處,要知道這是難免的。但在所有解決此類問題的對策中,上述這種辦法是最不可取的。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誤區:我是在為老板工作,薪水一定要和我的工作等價交換(超額當然更好),也就是說,你在用錢來購買我的勞動,你出什麼樣的價錢,我就提供什麼樣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