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饑荒的年月,兩人隻有一碗粥,他們互相謙讓,都想讓對方吃下去,結果一碗粥三天後發了黴。那時他們分別是40歲和42歲。
當他52歲那年,因家庭成分不好被掛上牌子批鬥,也已50歲的她心甘情願地陪伴著他。她告訴他,無論有多大的苦多大的難,你是我生命中惟一的支流,我永遠是你愛的源頭。
許多年過去了,他們成了70多歲的老人。在一次坐公共汽車時,有一位年輕人給他們讓座,他們都不肯坐下而讓對方站著,於是兩個人緊緊靠在一起抓著扶手。
這時車上所有的人都被這美麗而樸素的場景感染了,齊刷刷地站了起來,充滿無限敬意的眼睛,仿佛看到他們心中的玫瑰花正在盛開,醉人的溫馨裏浸潤濃濃的戀意。
什麼是愛情?在至愛至親的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樣的情形,相互勉勵與祝福,共同承受生活中的痛苦與磨難、幸福與快樂,一生一世。這就是愛情,不朽的愛情。
不為小利所動
春秋時代,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
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麵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
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裏算是義呢?
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
在“利”和“義”之間,作出何種選擇,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準。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的”子陽的本來麵目,不為小利所動。
伍子胥獲釋
戰國期間,楚國名門貴族伍子胥,避禍亡命於吳,途中,在邊境被守備人員捕獲。
伍子胥說:“其實,國王追捕我,是想得到我們家傳的美珠。但是,在逃亡途中,我已經將它遺失了。如果將我押送國都,我就說是你把它拿走吞到肚裏去了。那麼你將被剖腹搜查。”
那人一聽恐懼不安,於是不得不將伍子胥釋放。
伍子胥的機敏之處在於給對方出了一道生死攸關的難題:你要麼放我走,要麼你就被剖腹。結果,對方隻得將其放走。
鹽的妙用
在中國古代,鹽長期被視為珍貴物品,因為珍貴,常有鹽的專賣製度,即由官府指定專人經營,不許民間自由買賣。至於有關鹽的美好動人的傳說就更多了。
相傳春秋戰國時吳王夫差征戰回都時好不威風,他的妃妾們都想搶先得到他的寵幸,為此各人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高招。有一位聰明的妃子,在鹽上麵做文章,由此得寵於夫差,傳為美談。傳說該妃子在自己的門前撤滿了食鹽,夫差騎馬經過妃子門前時,馬見有鹽,便會停下來舐鹽,不願再走,吳王見自己寵愛的戰馬不願走,自己也就停留下來,在該妃宮裏安歇。
其他妃子爭寵大都在夫差身上打主意,可這位妃子卻能另辟蹊徑,她成功了。此事雖不足道,但由此可以得到啟迪的是:凡事思路應更開闊一些,成功者往往大都是那些善於獨辟蹊徑的人。
小曹操的心眼
曹操從小就很有心機,幼年時喜好飛禽走獸,行為放蕩不羈,叔父很不喜歡他,還常在他父親曹嵩麵前說他的壞話,為此,曹操經常遭到父親的鞭撻。
曹操一直想找機會教訓一下叔父。一天,他遠遠看到叔父向自己家走來,忽然心生一計,等叔父快走到自己跟前時,曹操口歪目斜,嘴吐白沫,像突然中風一般倒在了地上。
叔父一看,趕緊跑去叫他父親。
等叔父一進屋,曹操趕緊把衣服鞋襪弄得幹幹淨淨,高高興興地向家裏走去。
他父親聽到兒子中風的消息趕緊跑出來,可一見曹操神采奕奕的樣子很驚訝:“剛才你叔父說你中風倒地,怎麼這麼快就痊愈了?”
曹操顯得很委屈地說:“孩兒從來沒有得過這種病症,隻因為叔父不喜歡我,所以經常被誣陷啊!”
曹嵩相信了兒子的話,以後叔父再說曹操壞話,他父親也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當一回事了。
父母是孩子的評判官,父母的偏聽偏信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而且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曹操幼小時那樣,想出一招擺脫大人告惡狀的不利處境的辦法。
王義之醉酒
東晉時期有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7歲就開始練字,被人譽為“小神筆”。
朝廷中有位名叫王敦的大將軍,常常把王羲之帶到軍帳中表演書法,天色晚了,還讓他在自己的床上睡覺。
有一次,王羲之一覺醒來,聽見房間裏有人說話,仔細一聽,原來是王敦和他的心腹謀士錢風在悄悄商量造反的事,他們一時忘記了睡在帳中的王羲之。聽到談話內容後,王羲之非常吃驚,心想,如果他們想起自己睡在這裏,說不定會殺人滅口呢!怎麼才能渡過這一關呢?恰好昨天喝了點酒,於是,他假裝酩酊大醉,把床上吐得到處都是,接著,蒙頭蓋臉,發出輕輕的鼾聲,好像睡熟了似的。
王敦和錢風密談了多時,忽然想起了王羲之,不由得心驚肉跳,臉色驟變。錢風惡狠狠地說;“這小子必須除掉,不然,我們都要遭滅門之禍了。”
兩人手握尖刀,掀開帳子,正要下手,忽聽王羲之說起了夢話,再一看,床上吐滿了飯萊,散發出一股酒味。王敦和錢風被眼前的一切迷惑了,在床前站了片刻,當確認王羲之仍處於酒後熟睡中後,便放棄了原來的打算。
王羲之用偽裝術,躲過了一場意外的殺身之禍。隻有處驚不亂的人,才能找到逢凶化吉的妙方。
狄仁傑的為人之道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一位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答道:“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施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裏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誰人人後無人說,誰人人前不說人?”對於他人的議論,如果太在意,那勢必勞神傷身,於事無益。狄仁傑的處世之道,可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