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一詞的來源
“口才”一詞,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見。據孔丘門人所撰《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稱:“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稱。”正如古時也有將“人才”寫為“口材”,“口才”抑或寫為“人材”。如宋王明清《揮塵後錄〈十〉》有載:“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談兵。”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傳統,並已充分認識到口頭表達在安邦定國、社會交際中的作用。如我們常說的“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便典出劉勰的《文心雕龍?論說》。
清朝著名的文藝批評家葉燮曾提出,“才、膽、識、力”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這裏的“才”,其一就是“口才”;這裏的“膽”,更是在強調人在社會交往中敢於說話、在大庭廣眾前敢於演講的“膽”。
今天,人們對口才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沒有良好的口才,已作為衡量一個人素質的基本標準之一。從一個人的口才上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口才幾乎在每一個人的命運裏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口才好,有可能改變你的命運。我們拿麵試來說,現在國內外大小公司,已把麵試作為人才招聘的必要途徑,其中有太多行業尤其看重口試。在這種情況下,“口才”這門課程在許多高校已經屬於必修課,即使設為選修課,選修的人也很多。因為,現在高校一般不包畢業分配,絕大多數學生根據人才市場需要來尋找職業,在最後一學年,也就是說在學習尚未完成、畢業論文尚未啟動或剛啟動的時候,他們已首先通過口才叩擊著求職的大門,學生們越來越感到口才的重要性。
隨著人們越來越認識並熱衷於口才修煉和培養,口才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一躍成為當今世界十分走俏的一門學問,而它的前身,或者另外一種形式或分支——演講學,則是一門更古老的學問。中世紀前的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印度等具有悠久曆史文明的古國,演講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中國,演講這一形式在先秦的古代社會已廣泛盛行。中國傳世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獻彙編《尚書》裏麵就記載了盤庚“動員民眾遷都”的演說。這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一篇有文字記載的演說,也是世界演講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演說稿。此演說稿分上、中、下三篇。中篇為遷都前的演說,上篇、下篇為遷都後的演說。其中以中篇最為精彩,它無論在構思立意、遣詞造句上,還是邏輯思維的演繹、歸納和情感的發揮上,都相當成熟,真切感人。《尚書》中還有《甘誓》、《湯誓》、《牧誓》等好幾篇演講辭。其中《甘誓》是公元前21世紀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這個地方的戰前動員,文字雖簡短,卻義正詞嚴、氣勢恢弘。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的大變動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及其內部的階級鬥爭和政治鬥爭錯綜複雜,加上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士”這種階層的出現。再加上王權發生動搖,人們對“天”產生了懷疑,私學悄然興起,促進了各種學術思想的發展。而其傳播的主要途徑無一不是通過學者的辯論和對學生的口授。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莊子,法家的韓非子,名家的惠施、公孫龍等,都紛紛表述自己對治理天下的政治見解和思想,對社會大眾進行遊說,形成了“百家爭鳴”、遊說風氣極盛的時代。這也是我國古代演講學、口才學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怎樣稱得上有口才
口語表達是人們運用聲音和勢態語言對一個人思維活動的掃描和表達。也就是說,說話是人思維的物質外化,人們常說想得清才能說得好,說得好才算會說。因此,我們可以簡明扼要地說,說話是一個人素養、能力和智慧的一種綜合體現。具體地說,說話是在交談、演講和論辯等口語交際活動中,表達者根據特定的交際目的和任務,切合特定的言語交際環境,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連貫、標準的有聲語言,並輔之以適當的體態語表情達意以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頭表達能力。
根據口語交際的構成要素和口才的含義,說一個人有口才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
即能根據交際意圖和目的熟練地運用語言技巧來展開話語,同時應具有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即對應情況而說話。《論語?選進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聽到的事就馬上做嗎?孔子在回答子路時說:“有父親、哥哥在,應聽聽他們的,怎能聽到了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時又說:“聽到了就幹起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在座的公西華大惑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膽量小,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說一聽到了就幹起來,是鼓勵他,給他壯膽;子路膽量大得超過一般人,勇於作為,所以我說,有父親、哥哥在,要壓一壓,使他有所退讓。”這件事一向被用做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證,其實也是說話看對象、針對不同實際情況而選擇不同說話內容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