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口才是一種資本1(2 / 3)

2.具有明確的對象意識和語境意識

如果不顧場合,不看對象,誇誇其談,滔滔不絕,這種“能說會道”的行為隻會引起反感甚至厭惡,不能稱之為有口才。荀子在《勸學》中曾明確指出:“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急躁),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瞽”,就是瞎子。這說明講話應隨境而發,相機行事。

3.具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反饋能力

即既能準確地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當、必要的應付。這是與人交談很關鍵的一條。在口語交際時,說話者不僅要表達,而且還要接受,即領悟對方話語或表情動作等體態語所蘊涵的意思,同時還要作出有針對性的反饋。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戰問題與前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舉行會談。正當發言時,尼克鬆總統打來電話,談了幾分鍾之後,基辛格對多勃雷寧說:“總統剛才在電話裏對我說,關於越南問題,‘列車剛剛開出車站’,現在正在軌道上行駛。”老練的多勃雷寧試圖緩和一下氣氛,接過話頭說:“我希望是架飛機而不是火車,因為飛機中途還能改變航向。”基辛格立即回答說:“總統是非常注意措辭的,我相信他說一不二,他說的是火車。”在這段對話中基辛格從堅持自己的立場的原則出發,不僅明確地理解多勃雷寧變“火車”為“飛機”的用意,而且采取“借言”的方式維護了自己的觀點,顯示出機智的外交家風采。

4.說話內容的深淺要與對方的接受能力相宜

《論語?雍也篇》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講說高深的道理,對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講說高深的道理,說話的內容超過或低於對方的接受能力都不會收到好效果。

5.不說過頭話

不說過頭話,就是人們說的“慎言”。“慎言”,是針對言與行的關係提出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多聞疑,慎言其餘,則寡尤”。這就是說,做事情要勤勞敏捷,說話要謹慎講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壓根就不說,如果在言與行實在無法一致的情況下,寧可多做事,少說話,也絕不能說多做少,言過其行。

你會說話嗎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或許都有這樣一種感受:與朋友在一起,興高采烈、高談闊論,回來後猛然想起自己還有一句關鍵的話沒有說出來,或者有一句話說得不合時宜,心中不免頓生遺憾。於是便問自己一句:我會說話嗎?

“我會說話嗎?”這是一個看似十分簡單實則常常困擾我們的問題。

“會說話”,即善於說話,就是指說話者能夠準確自如、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圖;能夠把道理講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動;能夠輕鬆自然、簡潔明了地使他人聽清和理解自己的話語。同時,還要能夠從與他人的交談之中,測定他人說話的意圖,增多自己對他人的了解,跟他人建立良好、和諧的友情。善於說話的人,一定也要敢於說話,並有巧妙的言辭和精彩的語句,如果不敢於向他人表述,不敢直言,便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

在工作及事業上,會說話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來說服他人,使工作順利進行,左右逢源。可以說,會說話的人,必定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為他的事業成功打下基礎。為此,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測試一下自己:

1。會不會聽話

說話是一種藝術,需要一定的技能去表現,我們必須認識和掌握這種技能,然後才能獲得想要擁有的成功。一個人會說話,首先得會聽話。在說話的時候要認清對方,考慮對方的反應,坦白直率,細心謹慎,說話時間不宜太長,更不要一人說到底。說話的時候不可惟我獨尊,把大家排除在外麵,因為說話的目的是說明一些事情,使人發生興趣。所以,說話要清晰、要明白、要坦率、要易懂,而且要給足對方說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