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根據對方的企圖來誘惑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以逸待勞”之法的關鍵。“以逸待勞”是積極防禦的一種,其主要原則是:使對方陷入困境,不一定需要主動出擊;應當因勢利導,逐漸消耗對方的力量以增強自己的實力,變被動為主動。“以逸待勞”,就是調動對方而不被對方調動;強調主動控製局麵,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齊桓公繼位後首戰長勺而失利,就是敗於“以逸待勞”之計。
公元前685年,齊國因繼承君位而發生內亂;魯國扶持齊公子糾爭奪君位未果,齊公子小白即位,於是與齊結仇。齊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他繼位次年,公元前684年,便出兵伐魯。魯莊公被迫應戰。
這時,有個叫曹劌的求見莊公。曹劌問莊公:“你靠什麼來打仗呢?”莊公稱衣食之安,不敢獨專,一定要分給百姓。曹劌說:“小恩小惠不可能普遍,百姓不會服從於您。”莊公又稱祭祖祀神,不敢怠慢,一定要誠心誠意。曹劌說:“誠心誠意難以實現,神靈不會賜福於您。”莊公稱大小訴訟,不能必察,然而一定認真。曹劌說:“如此忠信,可以作戰,作戰時請允許我隨從。”莊公應允。
齊、魯兩軍對陣於長勺,魯莊公下令擊鼓迎敵,被曹劌勸阻。齊軍則恃強而兩次擊鼓發動進攻,但魯軍均堅守不戰。齊軍第三次擊鼓衝擊時,已經疲 憊。曹劌說:“時機到了。”於是,魯軍以逸待勞,一舉大敗齊軍。
莊公下令追擊,又被曹劌勸阻。曹劌親自下車察看齊軍車轍,又登車眺望齊軍的旗幟,而後請莊公下令追擊,終於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徹底勝利。
戰後,魯莊公問其所以,曹劌說:“戰鬥,實際上也是勇氣較量。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對方氣竭而我方氣盛。所以能夠克敵。此外,大國向來難測,我就擔心齊軍使詐設伏,因此必須看清其轍亂旗靡之後,才敢追逐啊!”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時,其兵法實踐就充分嫻熟地運用了“以逸待勞”之法。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有專門的論述,大致如下:
如果進攻之敵在數量和強度上都超過我軍甚遠,我們要求強弱的對比發生變化,便隻有等到敵人深入根據地,吃盡根據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圍剿”時,蔣介石某旅參謀長所說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又如“圍剿”軍西路總司令陳銘樞所說的“國軍處處黑暗,紅軍處處明亮”之時,才能達到目的。
這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此時雙方對比,往往能達到某種程度的均衡,或者敵軍覺得絕對優勢改變到相對優勢,我軍的絕對劣勢改變到相對劣勢,甚至敵軍劣於我軍,而我軍反優於敵軍的事情。
江西反第三次“圍剿”時,紅軍實行了一種極端的退卻,然而非此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因為當時的“圍剿”軍超過紅軍十倍以上。孫子說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指的使敵疲勞沮喪,以求減殺其優勢。
在“以逸待勞”的過程中,要認真理解“逸”與“待”。
“逸”之恰當,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地將精神與心理調控到良好狀態,以弛為張,就能夠爭取到優勢與主動。
“待”之恰當,防禦者最終將贏得時間而勝出。
說服他人時,我們也要善於運用“以逸待勞”之計。當對方處於強勢狀態時,我方就要以不變應萬變,在不變中審時度勢,調整心態,最終爭取到優勢與主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