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壓抑了反擊的行動。穩住自己的立場,盯住老板的眼睛,屏息等待風雨停止。老板發作完了,馬丁問:“還有別的指示嗎?”
顯然,事情還沒完。烈火戰車再次裝滿謾罵的火藥,然後再度打開。馬丁隱忍不發作,慢慢吸了口氣,平靜地:“還有別的嗎?”
“怎麼,你……”謝爾曼最後一次裝上火藥,發射,現在,他的火藥已經全部用盡了,他能罵的都罵出來了。這時他站在那裏靜靜地盯者馬丁,好像在等待他的回答似的。馬丁平靜地說:“那麼,現在我要回去工作了。”
謝爾曼轉了一圈後平靜地走開了。
所以,如果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也處於馬丁的情況下,最好也是和他一樣,先壓住火,調整心態,穩住立場,然後做自己該做的事。這樣,既不會因自己的衝動而斷送了前程,也不會讓進攻者抓住自己的把柄,而所有的不滿與憤怨又在默默無聲中傳遞給了對方,讓對方在靜默中反省自己的錯誤。
另一種忍耐,屬於更高一個層次。就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此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以後的說服及各種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唐國公李淵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結交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麵樹立威信,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
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當時,李淵的外甥女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
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很可能就被正猜忌他的隋煬帝除掉了,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國的建立。
一定要忍耐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當時的環境產生一種和諧的關係,讓那些原準備射向自己的明槍暗箭紛紛調轉方向,從而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長遠的路。這顯然是更高明的策略。
忍耐並非沒有出息,而是一種另辟蹊徑的進取之法。掌握並活用這種方法,相信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