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了什麼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埃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施恩於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裏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裏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了。
在這裏,燭之武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就在於他能循循善誘地從正反兩個方麵分析問題,分析了利弊,對方肯定自己會權衡,所以,不用再多說,對方就會自己做出選擇。而這樣,他的說服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作為勸說者,在對待說服對象的時候,在講原則之餘,可以通過多方麵分析讓他們權衡一下利弊,並讓他們自己確定該如何去做,從而最後被你說服。
三國時的諸葛亮可謂一代謀士,劉備對他的話是言聽計從,為什麼會如此呢?我們先往下看:
諸葛亮為劉備製定了建國的方針政策,以及伐曹進軍的路線。諸葛亮先分析了劉備現有的優越條件:政治上有號召力(“帝王之胄”),社會上有威望(“信義著於四海”),又虛心求賢,人才薈集。再指出應如何準備創造新的條件:①建立根據地(“跨有荊、益,保其岩阻”),積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和夷越”),解除後顧之憂;③聯合孫權(“外結好孫權”),爭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內修政理”),取得各階層的支持。然後提出伐曹興漢的時機和步驟。如前所述,而曹操這時已經很強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變”,即有了可乘之機,才能進行討伐。在軍事行動上,諸葛亮提出兵分兩路,像鉗子一樣夾攻敵人的思想,並用反問句強調這一行動必然會得到人民擁護(對此決策,諸葛亮身體力行,付出畢生精力)。最後,用預言的形式,作出整個對策的結論——“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圓滿地回答了“君謂計將安出”的發問。“先主曰:‘善’。”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除出了他的謀略外,其勸諫方式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他能夠用事實說話,把利弊分析透徹了,劉備既然不是昏君,當然就很容易采納。所以,當我們在說服對方時,為了更容易地把他說服,就一定要幫他分析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