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采訪到這樣一件事,因為有一個“刀子”太黑,秦俑博物館各廳聯合起來抵製,堅決不給她半點好處。結果,由此“刀子”率領的外國旅遊團,從不踏進這幾個大廳半步,隻在院中轉一圈便匆忙趕往別處。由於“刀子”自身的利益,可苦了那些外國佬,他們不遠萬裏來中國想看看這世界八大奇跡,結果最多隻看到幾個複製的兵馬俑,更可悲的是他們一定還蒙在鼓裏。至於“刀子”糊弄他們的招數,也自然讓他們看不出半點破綻。

幾年之中,“刀子”隊伍異軍突起,“洋刀隊”“土刀隊”山頭林立,磨刀霍霍,各旅遊景點便成了他們角逐的焦點、牟取暴利的屠宰場。據悉,西安有一個率外國團的“刀子”,在一天之中就獲暴利9000多元。至於那些外國佬又有多少損失,則無人打聽了,也無人感興趣了。

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牟取暴利的思想做先導,也就沒有人再去對那古老的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出現種種謬誤甚至怪誕的講解似乎也成了自然之中的事了。

早在1948年,當中國人民正光腳赤背地推著木輪小車,在槍林彈雨中越過黃河,突破烏江天塹,迅速蕩滌著曆史留下的汙泥濁水之時,一代巨人毛澤東就曾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隻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鬥爭反對內外壓迫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包括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內。我們的先人指示我們,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誌,我們現在是這樣做了。”中華民族以悲劇的心境和雖九死而不悔的濃烈的格鬥精神,用一場革命推翻了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

但在40多年的成長曆程中,卻未剪斷幾千年封建思想的臍帶。愚昧、無知、野蠻、落後的鎖鏈仍在緊緊地捆縛著我們的身心,我們的手腳,枯槁著我們的精血,摧殘著我們意在構築的文明大廈。使東方這條巨龍雖已喚醒並有圖騰之誌,但始終未能呼嘯長空、傲視蒼宇。

我們在困惑中駐足,我們回首沉思,我們驀然發現造成當今困境的不再是外國帝國主義的壓迫,而是我們自己。

“我們應該努力去認識,看我們所接受的傳統中,哪些是損害我們命運和尊嚴的,從而相應地塑造我們的生活。”重溫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的忠告,對於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似乎尤為重要。20世紀已經敲響了晚鍾,曆史將要開始人類新的紀元。

雄踞在東方的巨龍能否伴著新世紀的太陽騰飛,依然在於我們自己。

重新認識曆史,反省自身吧!隻有當我們清醒地認識了曆史和自身,勇敢地拿起匕首,以完全不同於荊軻刺秦王式的慷慨悲歌之氣,理智地刺破自己的肌膚,排除血液中一切野蠻和愚昧的毒汁,義無反顧地斬斷纏繞於我們身心的臍帶時,中華巨龍才能得以真正的騰飛。

注釋:

[1]方尊:“尊”是古代盛酒的容器,或作“樽”,大腹、侈口,常作為祭祀的禮器,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其中方體的尊別稱為“方尊”。

[2]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陝西乾縣城北。1958—1960年勘察,1963年試掘墓道。據史書記載,李治葬於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重啟墓道葬武則天。陵園分內外城,遍布石刻群,並立有無字碑、述聖記碑等。地宮在內城正中梁山山腰上,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墓道呈正南北的斜坡形,全部以石條填砌,從墓道口至墓門共39層,石條之間用鐵栓嵌住,再灌注鐵水,上麵覆蓋夯土,固若金湯。該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永泰公主墓:乾陵的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為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名仙蕙,字穠輝,於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與駙馬武延基(武則天侄武承嗣之子)同被武則天杖殺,時齡17歲。中宗複位後,於神龍二年將其夫婦合葬於乾陵東南隅。此墓早年曾經被盜,1960—1962年正式發掘,出土石墓誌一合及1300多件隨葬品。

[4]章懷太子墓:乾陵的陪葬墓之一。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第六子,於調露二年(公元680年)被武則天流放巴州(今四川巴中市),文明元年被逼令自殺。中宗複位後,於神龍二年以“雍王”身份陪葬於乾陵東南隅。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重開墓室,以“章懷太子”身份與其妃房氏合葬。此墓早年曾經被盜,1971年正式發掘,出土石墓誌二合及600多件隨葬品。

[5]三彩:又稱唐三彩,唐代的低溫色釉陶製品。所謂“三彩”,實際不限於三色,有白、黃、褐、綠、藍、黑等,但以白、黃、綠為主。經兩次嚴格的溫度控製,燒成溫度為800—1100攝氏度。初唐出現,盛唐流行,由於質地較脆,不具備實用價值,多作為明器隨葬。其色調富麗,圖案優美,尤以塑造的各種舞俑和馬俑最為生動。產地主要在河南和陝西兩省,流傳地區僅在洛陽、長安及揚州,它對後世的陶瓷工藝有很大貢獻。

[6]豐鎬遺址:周文王所建豐邑與周武王所建鎬京的舊址。位於陝西西安市西南郊灃河兩岸,豐在河西,鎬在河東,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遺址總麵積約10平方公裏,年代約當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1933年開始調查,1951年起發掘。已發現有大型夯土基址、小型房基、窖穴、水井、手工業作坊遺址,銅器窖藏,張家坡及客省莊等地有數量較多的墓葬及車馬坑,出土遺物豐富。1961年被中國國務院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大明皇陵: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建於洪武二年至十二年(公元1369—1379年)間。該陵外城為夯土所築,內城為磚築,墳丘呈方形覆鬥式,在內城後部中央,其前建享殿。神道上的金水橋前西側立有皇陵碑,東側立有無字碑。後來朱元璋之兄、嫂、侄亦附葬(後死者之棺附葬於祖墳內)在此。

[8]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朱元璋詔立皇陵碑,由翰林院侍講學士危素撰寫,為散文體。但文成後,朱元璋以“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故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四月為皇陵新建享殿時,禦製碑文一本,為韻文體,“特述艱難,明昌運,俾世代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