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聘美記 (4)(2 / 3)

吾聞之,公法家之言曰:凡世界之內,名之為國者,無論為強大,為弱小,為自主,為藩屬,無不有自定稅則之權;或收或免,或加或減,皆本國議定,而他國遵行之。他國或苦其所加過重,隻能飭令商人不運不售,而不能阻人國使不加;隻能倍加我國運售彼國之入口貨稅以苦我,而不能因我之加稅而以兵力相見。此地球萬國之所同也。是故約章與稅則,兩者各不相蒙。約章者,兩國之公權也;稅則者,一國之私權也。中國通商之始,情形未熟。英人陰謀以給我,盛氣以劫我,令將稅則載入約章;於是私權變為公權,自主成為無主,以至有今日之事。人之親我、愛我、欲保全我也,又何如矣!

又聞日本當通商之始,其不熟情形也,與我同;其見紿見劫,而誤載稅則於約章也,亦與我同。而近歲與諸國換約,稅則自由,無以異於他國。而我今日者,以小國所能自有之利權,我乃低首下心求之於人而不可得。人亦何厚於日本,而薄於中國乎?孟子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不務自立,而欲倚他人以為固,則謂之求禍而已。故有以聯俄拒英之說進者,吾請與之言波蘭;有以聯英拒俄之說進者,吾請與之言印度。

〔以上《時務報》館梁啟超《加稅論》〕

中國所借洋款,均照金價合算。今欲修築鐵路,及將軍務時所遺水陸各軍另加整頓,在在需款,債台又必添築一層。就現在已借洋款算計,僅息銀等費,已歲需二兆鎊;添辦軍械所需,至少又須三兆鎊:共計五兆鎊。此款中國將如何籌畫?若僅加進口稅,所計似未盡妥。要非暢行出口貨物,不足以濟事;因僅加進口稅,所入不足以償息銀及購辦軍火之用。中國無論進口何物,非以金購,即以貨易。若以金購,則中國所納之稅,向收銀不收金,兩不相抵。若以貨易,則所抽土產之稅愈重,出口之貨物必愈少,即進口之貨物亦愈減。

茲請試言其故:凡國用所需,各國均向百姓抽稅撥發。惟出產之物,若抽稅太苛,則百姓所種預備出口之物必少。或曰:中國所入土產稅銀,即可運之出口,以償息銀而購軍火。此言誠然。詎知所產之貨,因稅重不能獲利(即國家賴以出口付息銀之貨),百姓必改種他物;而他物又值歐洲價廉,不宜出口。況出口貨價,非由中國自定,須由與中國爭利各國所定。即該貨在中國時,其價亦為與中國爭利各國能出售之價所定(如中國因稅重欲加貨物之價,而此物在與我爭利各國止售八十金,則中國之貨隻能因之而賤;是中國貨價不能自定,而為與中國爭利各國能出售之價所定也)。然則所借洋款,其清理之法,要惟暢行出口貨而阻滯進口貨耳。

中國政府向重農而輕商。其所以輕之之故,以商賈販賣之貨,非人所必需之物;爰輕其業,而重其稅。試問天下無商,誰市土產?無人市土產,則中國將何以清其債款而購其軍火哉?然則加稅辦法,若不問商,將問諸誰?商固不可輕也。若與熟商,必曰加多進口稅、豁免出口陸地各稅,而鼓勵工業也。中國各省所入之款,各歸各用。其所入,皆貨物經過各省應還之內地稅、中國厘金。若與歐洲各國之奧格曲勞稅(進城稅)相若,本可不必幹係。而西人現在所爭者,以貨物運到某省自應納捐,而所經各省不得抽厘。此層照現行條約,實在應爭之列。所有內地半稅則照憑此即可逢卡免厘,法亦未嚐不善。若華官果能遵照辦理,西人自無閑言。其如各省往往故意為難何?中國政府向來辦法,為西人所深知,名雖出示頒告各省,實在並不欲其照行。嗣後不論何時吏改稅則,西人情願按價每百加抽若幹,存在駐京使署,作抵華官應抽各稅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