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第 58 章(1 / 3)

蜀地毗鄰西域,高宗皇帝即位,西征數年,拓寬疆域,為教化胡人,故傳播漢人文化,姻親相通。

唐前,巴地領域並不如現在這麼大,鮮於姓氏便是當地大姓。

當今,雖崔是名聲赫赫的氏族,鮮於家的勢力一樣不容小視。

鮮於領家的名喚通,鮮於通,年前與南詔一戰,得勝還朝,憑軍功得嘉獎。正是玄皇眼中的大紅人。身居兵部侍郎。

崔姓是新貴,鮮於則是世族豪門。很多縣村當地的鄉紳豪族都與鮮於家有牽扯不清的關係。

渝州城東所居皆官宦人家。鮮於府占地甚豐,族人過百數,偌大一家族,自然有賴以生存的經濟。

“渝州城裏鮮於一族乃是分支,當家人是侍郎大人的庶出兄弟,鮮於明銳。”楊啟年道。

“我記得鮮於家專司鹽運生意,怎麼今春竟插手酒家生意?”記得上一世,鮮於通侍郎的官職被罷免後,隱居蜀中,鹽運生意依舊火熱。趙玲瓏思索道。

“鮮於家朝中有人,並不在意渝州的生意。我著人打聽過,好似是番椒傳入長安後,鮮於侍郎得了椒田封賞,這才吩咐渝州族人新開生意。”

楊啟年將所知一一道來。

奈何鮮於大人一貫瞧不上平民生意,所以隻類辛香彙那一座莊園一般,開山造地,另外起了一座飯莊子,走得是高端路線。

趙玲瓏點點頭,已經是四月春芽生季節,崔昫吩咐人送來幾盒新茶,茶湯清淺,韻味香濃。

她淺啄一口,道:“這麼說城北宅子渝州隻有這一分支族人居住?”

“那倒不止。自去歲凜冬前,鮮於大人嫡出二郎君便搬回渝州了。”

嫡出的二郎君自然受人巴結,所居所食樣樣上等,好打聽的很。

不過......楊啟年為難道:“師父,您若是想借著和鮮於二郎打交情,隻怕難。”

鮮於大人名下二子。

大郎聰慧,自小得鮮於通精心教養,及冠後,過科舉,官身已經做了□□年。

同南詔一戰,立下赫赫戰功,隻不幸傷重,如今還在榮養。

這位二郎君卻是個截然相反的個性,“鮮於二郎癡迷求仙問道,素日喜歡訪名山大川,拜仙人府邸,便是歸府也常流連丹房。”

趙玲瓏挑挑眉頭,“倒是一位別致的郎君。”

能不別致嘛

鮮於大人累年糾改不了二兒子的性子,索性任其自由。

這樣的人,楊啟年覺得打聽結交隻是徒勞無功。

趙玲瓏並不多言,隻道:“我趙家族中有一處湯泉園子,地底有熱泉,適宜喜濕熱的作物。我著人移栽了不少茶樹來,想來今日頭一茬嫩芽已經出了,明日你同我走一遭吧。”

好好的,怎麼有說起茶樹了?

楊啟年納悶,但老實應喏。

等人走了,書室之中靜謐,趙玲瓏定神回憶。

上一世鮮於通確實因南詔一戰的功勞,官居侍郎,

但是與世人所知迥異,其實南詔一戰,所謂大勝歸來,乃是楊國忠為鮮於通粉飾太平。

南詔戰場背後,是大唐數萬兵甲盡數戰敗。

且,鮮於通的官職,算來隻剩幾個月的壽命。

就她所記,鮮於大郎在其父官職罷免後不久,便因當時戰傷,不治而亡。

鮮於通隱居蜀中,因其罪,隻勉強保住庶民一命。

偌大的家業最後是這位鮮於二郎臨危受命,匆匆接手。

上一世她因為父母之仇同崔昫和離,起初搶回家業艱難,待得有所起色,便有傳揚四方的想法。

偶然一席宴,正巧碰上失了鹽運權的鮮於二郎。

他們二人,一個有經商門道渴求出路,一個有經商資本困於門道,最終一拍即合。

這一世鮮於家尚未倒塌,鮮於二郎還是一逍遙小道君,但未嚐不可一相知。

幾日前,鮮於家的莊園修葺落成,官宦商賈自然前去慶賀,趙玲瓏前去一觀。

莊園風格相似,假山流水,飛簷閬苑,且所出菜品並無大的差異,如今兩家尚是風平浪靜,並未較上勁頭。

但來日,猶未可知。

趙家遞到鮮於家的拜帖,並未得到什麼答複,亦或不屑相交亦或心存爭鬥,總之苗頭不對。

還是先同鮮於二郎見上一麵吧。她心道。

這一麵卻不能過分隨便。

遞了帖子拜訪,並無名義,太過正式,招了對方厭棄。喵喵尒説

隨便邂逅,挑起經商話題,同樣落下乘。

按打聽來知,這位鮮於二郎愛名山大川,自然偏好日月精華所出。

人不離五穀雜糧,若是五穀雜糧帶上那麼一點兒仙氣飄飄,想來,這位喜愛‘采仙草,吃仙丹’的郎君,不請自來。

壓在心頭多日的難題有了辦法,她終於展顏一笑,起身道:“阿耶同阿娘去了呼雲山小住,秋意在書院,家中隻我一人,實在無聊,不若今日前去春日原上走馬吧!”

走馬好呀。

女郎整日不是在家理賬,就是在鋪子裏打理生意,好容易想起閨中樂趣,杏仁歡喜地應一聲,疾走出去吩咐。

\/

春日原是城外一處平原,數百畝闊地,可馳韁繩走馬,亦可圈地專供城中貴女賞景郊遊。

春意暌違,日頭也不曬,趙玲瓏同好友頌然奔馬追著一野兔,歪打正著一箭射中,終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