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3)

梅花嶼介於兩湖之間,四麵岩巒,一無所麗,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皦焉衝照,亭觀繡峙,兩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為林和靖放鶴之地。林逋隱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賜號和靖處士。常畜雙鶴,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遊湖中諸寺,有客來,童子開樊放鶴,縱入雲霄,盤旋良久,逋必棹艇遄歸,蓋以鶴起為客至之驗也。臨終留絕句曰:“湖外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紹興十六年建四聖延祥觀,盡徙諸院刹及士民之墓,獨逋墓詔留之,弗徙。至元,楊連真伽發其墓,唯端硯一、玉簪一。明成化十年,郡守李瑞修複之。天啟間,有王道士欲於此地種梅千樹。雲間張侗初太史補《孤山種梅序》。

袁宏道《孤山小記》

孤山處士,妻梅子鶴,是世間第一種便宜人。我輩隻為有了妻子,便惹許多閑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厭,如衣敗絮行荊棘中,步步牽掛。近日雷峰下有虞僧儒,亦無妻室,殆是孤山後身。所著《溪上落花詩》,雖不知於和靖如何,然一夜得百五十首,可謂迅捷之極。至於食淡參禪,則又加孤山一等矣,何代無奇人哉!

張京元《孤山小記》

孤山東麓,有亭翼然。和靖故址,今悉編籬插棘。諸巨家規種桑養魚之利,然亦賴其稍葺亭榭,點綴山容。楚人之弓,何問官與民也。

又《蕭照畫壁》

西湖涼堂,紹興間所構。高宗將臨觀之。有素壁四堵,高二丈,中貴人促蕭照往繪山水。照受命,即乞尚方酒四鬥,夜出孤山,每一鼓即飲一鬥,盡一鬥則一堵已成,而照亦沉醉。

上至,覽之歎賞,宣賜金帛。

沈守正《孤山種梅疏》

西湖之上,蔥蒨親人,亦爽朗易盡。獨孤山盤鬱重湖之間,水石草木皆有幽色。唐時樓閣參差,詩歌點綴,冠於兩湖。讀“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之句,猶可想見當時。道孤山者,不徑西泠,必沿湖水,不似今從望湖折闤闠而入也。

此地尚有古梅偃蹇,雲是和靖故居。

李流芳《題孤山夜月圖》

曾與印持諸兄弟醉後泛小艇,從孤山而歸。時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蕩,如鏡中,複如畫中。久懷此胸臆,壬子在小築,忽為孟暘寫出,真畫中矣。

蘇軾《書林逋詩後》

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淥。

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兒販婦皆冰玉。

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

我不識見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

遺篇妙字處處有,步繞西湖看不足。

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節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錄。

自言不作封禪書,更肯悲吟白頭曲。

我笑吳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

張祜《孤山》詩

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

斷橋荒蘚合,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鍾聲出北林。

徐渭《孤山玩月》詩:

湖水淡秋空,練色澄初靜。倚棹激中流,幽然適吾性。

舉酒忽見月,光與波相映。西子拂淡妝,遙嵐掛孤鏡。

座客本玉姿,照耀幾筵瑩。暇時吐高懷,四座盡傾聽。

卻言處士疏,徒抱梅花詠。如以徑寸魚,蹄涔即成泳。

論久興彌洽,返棹堤逾迥。自顧縱清談,何嫌麾塵柄。

卓敬《孤山種梅》詩

風流東閣題詩客,瀟灑西湖處士家。

雪冷江深無夢到,自鋤明月種梅花。

王稚登《贈林純卿卜居孤山》詩:

藏書湖上屋三間,鬆映軒窗竹映關。

引鶴過橋看雪去,送僧歸寺帶雲還。

輕紅荔子家千裏,疏影梅花水一灣。

和靖高風今已遠,後人猶得住孤山。

陳鶴《題孤山林隱君祠》詩:

孤山春欲半,猶及見梅花。笑踏王孫草,閑尋處士家。

塵心瑩水鏡,野服映山霞。岩壑長如此,榮名豈足誇。

王思任《孤山》詩:

淡水濃山畫裏開,無船不署好樓台。

春當花月人如戲,煙入湖燈聲亂催。

萬事賢愚同一醉,百年修短未須哀。

隻憐逋老棲孤鶴,寂寞寒籬幾樹梅。

張岱《補孤山種梅敘》:

蓋聞地有高人,品格與山川並重;亭遺古跡,梅花與姓氏俱香。名流雖以代遷,勝事自須人補。在昔西泠逸老,高潔韻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疏影橫斜,遠映西湖清淺;暗香浮動,長陪夜月黃昏。今乃人去山空,依然水流花放。瑤葩灑雪,亂飄塚上苔痕;玉樹迷煙,恍墮林間鶴羽。茲來韻友,欲步前賢,補種千梅,重修孤嶼。淩寒三友,早連九裏鬆篁;破臘一枝,遠謝六橋桃柳。佇想水邊半樹,點綴冰花;待將雪後橫枝,低昂鐵幹。美人來自林下,高士臥於山中。白石蒼崖,擬築草亭招放鶴;濃山淡水,閑鋤明月種梅花。有誌竟成,無約不踐。將與羅浮爭豔,還期庾嶺分香。實為林處士之功臣,亦是蘇長公之勝友。吾輩常勞夢想,應有宿緣。

哦曲江詩(曲江張九齡有《庭梅吟》),便見孤芳風韻;讀廣平賦,尚思鐵石心腸。共策灞水之驢,且向斷橋踏雪;遙瞻漆園之蝶,群來林墓尋梅。莫負佳期,用追芳躅。

張岱《林和靖墓柱銘》:

雲出無心,誰放林間雙鶴。

月明有意,即思塚上孤梅。

其近嶽墳者,萬曆十五年為杭民施如忠所建。如忠客燕,涉潞河,颶風作,舟將覆,恍惚見王率諸河神拯救獲免,歸即造廟祝之,並祀諸河神。塚宰張瀚記之。

其近孤山者,舊祠卑隘。萬曆四十二年,金中丞為導首鼎新之。太史董其昌手書碑石記之,其詞曰:“西湖列刹相望,梵宮之外,其合於祭法者,嶽鄂王、於少保與關神而三爾。甲寅秋,神宗皇帝夢感聖母中夜傳詔,封神為伏魔帝君,易兜鍪而袞冕,易大纛而九斿。五帝同尊,萬靈受職。視操、懿、莽、溫偶奸大物,生稱賊臣,死墮下鬼,何啻天淵。顧舊祠湫隘,不稱詔書播告之意。金中丞父子爰議鼎新,時維導首,得孤山寺舊址,度材壘土,勒牆墉,莊像設,先後三載而落成。中丞以餘實倡議,屬餘記之。餘考孤山寺,且名永福寺。

唐長慶四年,有僧刻《法華》於石壁。會元微之以守越州,道出杭,而杭守白樂天為作記。有九諸侯率錢助工,其盛如此。